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土規畫必須與地震共生

國土規畫必須與地震共生

日本這次所遭遇的是世界有史以來第四大,規模九的大地震,不僅引發了前所未見的大海嘯,濤天的巨浪更是席捲東北各縣太平洋沿岸的城鎮。

目前的死亡人數還 在陸續增加中,除了前天傳出近萬人下落不明的宮城縣,日昨又傳出岩手縣大槌町約一萬人下落不明。照目前趨勢死亡人數很可能會破萬。更嚴重的是在這一波震災中,日本核電廠還傳出了爐心熔毀,過量輻射外洩危機。顯見這波地震的災情,還在持續擴大中,真可謂是前所未見的慘重。

可以預知的是,在未來人類的歷史上,針對這場地震災害的思考與反省相信絕不會少,因為它所造成的許多衝擊,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現有知識與經驗的範圍。

要知道,日本本來已是少數對地震的發生懷有高度憂患意識的國家。早從關東大地震、阪神地震後,日本就已累積了數十年跟地震共處的經驗,也發展出災前準備、災後面對的完善系統,包括跟日本氣象局合作的地震預報系統,在地震前十到十五秒,就能提醒民眾盡快準備;在地震發生後短時間,就能馬上發布海嘯警報, 另外網路立即能提供報平安、尋人系統及避難所的地點,民眾除了能立即取得所需要的資訊,也很冷靜,不管是排隊、疏散,都能井然有序。

然而即便這麼好的防震意識與機制,這次發生在日本的經驗卻也告訴我們,即使有再好的防震措施,仍然無法抵擋九級地震,死傷與財產損失的災情仍是空前的,而我們又無法讓九級地震不發生,因此如何與地震共舞共生,不僅是日本,也是同處在地震帶上的台灣,一樣嚴肅要面對的課題。

這次大地震的重災區大都集中於農漁業區,災情就這樣的慘重,如果震央再往人口密集區偏移,後果更不堪設想。而日本的九級地震經驗也告訴我們,愈是都市化,愈不容易防災,愈容易有嚴重的災情。

不幸的是,包括台灣在內,未來的世界幾乎都在往都市化發展與集中。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二○○五年全球都市人口占三十三億,而到了二○五○年都市人口將倍增到六十六億,屆時全球可能超過七成的人口都居住在都市。就發展與經濟面向來看百萬城市(megacity) 可能是非常有利的,但若從環境治理與防災角 度來看,只要超過百萬的人口,對環境生態、公共給水與防災就會有很大的影響,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會明顯不足。東日本大地震,可以說給了我們一次再反思國土規 畫與利用的絕佳機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日前曾針對後六都時代的國土規畫與流域治理,邀請主政相關部會、六都地方首長及專家學者參與座談會。與會人士都認為:自新北市等五都市長宣誓就職後,加上桃園準直轄市,六都十六縣的國土空間及政治治理架構已然形成,但台灣卻缺乏前瞻的國土計畫指導、規範各市縣的國土規畫及空間治理。

六都形成後,各種資源已經明顯往六都集中,其它鄰近的縣市也都想靠攏六都,以北北基桃所形成大台北都會為例,台灣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可能納入這一個大都會生活圈中,這樣的大都會雖然具有經濟競爭力,但對於台灣如果發生類似的九級地震,我們準備好了嗎?損害會不會更大?人口集中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在在值得深思。

電視上不斷播放日本九級地震所引發海嘯的驚人破壞威力,令人著實心生恐懼。在這一場與地震天災對抗中,現有防災科技仍有無力感,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就是讓災情不斷大。唯有從順應自然,具體落實國土規畫,劃設環境敏感地區,凡是屬於環境敏感區域內就嚴格限制或禁止其發展,這樣一旦災害來臨時,才能降低傷亡與損失。

日本政府在救災治理上已經較他國更熟稔,防災工作的落實也令人佩服,但是面對九級地震,死傷卻依舊相當慘重,諸多作為仍存在相當大的改善空間。反觀台灣,如果不能以日本為鏡,錯失了積極回應問題的關鍵時刻。時機一旦喪失,恐將導致難以彌補的後果發生,到那時,就不是一句遺憾所能挽回於萬一的了。

分類: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