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談核電問題

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談核電問題

日本發生天然災害震災、海嘯,最後引發核災,引起全球廣泛矚目,核電廠的安危、利弊等問題,也再次成為各方討論的焦點。日前國內也舉行一次反核遊行。我們 認為廢核確實難以在短期內達成,但政府在能源政策上應有積極作為,才能讓台灣有希望逐步接近非核家園;否則,遲早將要為是否建「核五」而爭吵不休...

根據統計,全球有四十七個國家或地區,正在興建或已有運轉中的核能電廠。在三十個國家中,總計有四四一座核電廠在運轉。各國核能發電占總供電量的比 重,法國達八成,有超過五十座的核電廠,是全球核電比重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德國、芬蘭核電比重都超過三成,整個歐洲有三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核電;鄰近的 韓國核電也占四成。

最特別的是美國,一般認為美國「不是核電大國」,但事實上美國擁有一○四座核電廠,居全球第一;但因其用電量最大,核電占的比重只達二成左右。目前在 東亞與南亞國家中,還有廿二座核電廠建造中,三十九座準備興建。相較之下,台灣的核電占全部供電的比重約二成,與先進國家相比,比重還不算高。因此,不論 喜歡與否,核電 實際上已成為工業國家重要的電力供應來源。

再談國內的現實問題。基本上,一個社會與經濟要正常運作,充分的電力供應,已是基本條件。不論是生活、或投資設廠,沒有人會選擇「限電、分區供電」的 地方。在電力要充分供應的前提下,如果要「廢核」,讓所有的核電廠停止運轉,台灣少了二成的電力供應後,只有兩種方式能維持電力充分供應:用其它發電方式 增加供給,或減少電力需求。

這兩種方式也都面臨執行上的問題。再生能源的穩定度、成熟度,在短期內難以取代現有發電方式;水力發電也有破壞生態的問題。如大幅增加傳統火力發電, 則會增加碳排放量,違背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要減少需求更難,因為將陷入類似「公共財困境」中─除非大幅提高電價。但提高電價又要承受民眾責難、增加企業 生產成本而影響經濟成長等後果。因此,廢核議題就此陷入膠著難以推動的困境中。

事實上,其他國家也同樣面臨許多「現實問題」而難以竟其功。如瑞典在一九八○年就以公民投票,確立在三十年後實現非核家園的理想。但現實上則是缺乏可 行的替代能源方案,公投後廿年來,瑞典僅關閉一座核電機組,接著把關閉其它核電廠無限期延後;最後,瑞典電力公司甚至宣布要開始投資擴充核能機組。德國在 一九八二年起就不再建新的核電廠,在二○○一年國會正式通過「廢核」,全力推動發展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但關閉第一座核電廠的支票同樣跳票,去年梅克 爾政府又核准十七座核電廠延後十二年除役,引發環保團體的撻伐。美國雖多年未增加核電機組,但一九九九年,加州發生限電大危機後,美國政府決定讓核電廠再 「延壽」廿年。

顯然,非核家園的美好理想,敵不過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上需求的現實。而近年地球暖化,全球倡議節能減碳,力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加上油價等能源價格 不斷上揚,一度各國紛紛重啟核電計畫。一時之間,核電似乎再成顯學。國內也有立委在國會,提出要政府考慮「增加核電」的建議。這次日本發生核災,讓全球風 向再次轉變,不少國家已暫緩或重新評估核電計畫,德國甚至先關閉七座老舊的核電廠。

因此,從各國的例子來看,現在要廢核或許不可能做到。但這絕不代表政府可以無所作為。鑑於台灣與日本同樣位於地震帶上,及核災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後果, 短期而言,日本核災帶來不少教訓,政府當然應該記取,對核電廠做總體檢。此外在推動再生能源應再加把勁,雖然再生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發電,但提高其比 重是勢在必為。至於壓制需求成長方面,我們認為適當提高電價,達到以價制量,同時讓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也是政府該考慮的方向。如果政府能及早起步,也許 有一天核電廠能逐步除役,邁向非核家園。

引用來源:中時電子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