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地層下陷嚴重 衝擊種植、建設

地層下陷嚴重 衝擊種植、建設

中國時報
目前大家感受最深的是氣候極端異常。近幾年來溫度連年攀升,全球暖化後兩極溫度增加最多,當全球平均增溫兩度時,南北兩極增溫可能達10度,大量融冰進入海洋也將改變海洋生態,如同未來糧倉轉移一樣,因為暖化,使得目前凍原地區變成草原。

 

  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目前台灣如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過量二氧化碳未來將會影響台灣貿易、產業,二氧化碳排放若不改善,在2025年時台灣可能將會被課3,540億元的碳稅,對於台灣產業將是一大衝擊,這是台灣經濟危機。

  台灣是多雨的缺水國家,河川密度頗高,世界增溫0.7度,台灣增溫可能達1.4度,此肇因於熱島效應而非氣候變遷。台灣民眾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高雄地區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值的9倍。依據水利署統計,過去19年發生1次水災,現在每兩年發生1次;過去17年發生1次旱災,現在每9年發生一次旱災。未來將面臨的問題非旱即澇,雖總降雨量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時間、空間分布卻有很大的不同。依據國際分析,颱風威力將會增強,頻率也會上升,汛期也會延長,就以近年狀況來說,莫拉克颱風的降雨量如依統計分析應該是每2千年才會發生1次,賀伯颱風的降雨量應該是每1千年才發生1次,納莉颱風的降雨量則是每4百年才會發生一次,因此目前水利署困擾的是無法訂出何謂「2百年才發生一次的洪水」,因為這種洪水量現在可能1年會發生2次。

  在天災過後,政府依慣例在各地編列重建預算,然而很多地方其實是不需要做工程的。由於天災狀況不太穩定,根本無法判定較合適施工的區域,且在地質尚未穩定的狀態下動工,只會造成預算浪費,但環境仍舊隱含著危險性。此外,由於中央機關只負責預算的編列,至於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夠的執行能力、工程規模及技術落實執行等問題並不在它的考量範圍,因此往往發生中央機關編列預算後,地方政府沒有能力執行,使得預算無法有效利用的窘境。亦即除了五都以外,目前鄉鎮縣市都面臨這樣的狀況,這是政治所導致的問題;但是,此一議題卻因過於敏感,因此無人提及。

  目前大台北地區居住人口約8百多萬,即使抽水系統完善,倘若台北豪雨已超過抽水站可負荷程度,仍有淹水危機。此外,迄今為止,台北有3百年沒發生過大地震,台北算是一個高土壤液化潛勢的地區,因此在考量水患、地震等天災狀況下,台北是否具有能力容納如此多人,是需要政府審慎思考的問題。不可否認,資料不足是一個很嚴重問題,預算編列大多忽略基本資料搜集,資料不夠就會造成無法明確判斷問題的嚴重性及如何因應。

  地層下陷也是台灣中南部地區所面臨的嚴重問題,南部因為超抽地下水,每年地層下陷最高可達10公分,部分地區累積下陷甚至在海平面3公尺以下,倘若發生海水滲入至地下水的情形,將會嚴重影響糧食的種植。且因地層下陷問題嚴重,公共及私人建設也將受到強烈的衝擊。以高鐵來說,因地層下陷嚴重,若再無作為,高鐵結構將會受到影響。其解決方案必須考量地層下陷速度,配合國家建設、高鐵結構技術面的修復同時進行,規劃出時程表,陸續封閉業者抽取地下水水井,改善地下水抽取問題。現在高鐵沿線3公里開發帶,發現有部分規劃開發案過重,將高鐵的地盤向下壓,因此還必須要考慮重量管制,此一方面技術台灣較少接觸,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評估。

  由於這些問題並非單一部會管轄,在協調上相對困難,未來台灣所面對的天災將會越來越多,因此在重建及建設上需要多元領域專家,跨領域、跨部會國土規劃,同樣需要有協調、整合的角色出現。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