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不要國光石化 芳苑也有明天

不要國光石化 芳苑也有明天

中國時報 楊舒媚、何榮幸
國光石化去年叫停,在馬總統面前疾呼保存溼地的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被視為反國光石化戰役的重要功臣,並當選社運年度風雲人物。這位點子多、熱情洋溢戰鬥力十足的「彰化海岸守護神」,透過本報專題發出最新動員令「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請大家到芳苑體驗溼地生態,坐牛車出海吃蚵仔。

燃眉之急已解除 新挑戰剛開始

中時與紙風車基金會合作,中時調查採訪室與大魯文創公司共同製作,報紙與廣播電台同步呈現的「新故鄉動員令:三六八鄉鎮市區第二哩路」,第二站來到去年國光石化戰場彰化芳苑。主持人作家小野一見到蔡嘉陽就說,「國光石化停建的這個結果,是我們搞社會運動的人不敢相信的。」

反國光石化運動讓芳苑、大城海邊溼地為國人知悉,小野說,都市長大的他曾受詩人吳晟之邀去芳苑走一趟,當時坐牛車、看溼地及潮間帶,「同一個地方,出發的時候泡在水裡,回來時竟變成了陸地,那種滄海桑田的感覺,給我很大的衝擊。」經過很多人的努力,馬總統親自宣布在這塊溼地上停建國光石化,蔡嘉陽表示,「一場燃眉之急的戰爭已經解除,但是,要花更長時間,讓在地能夠利用生態獲得新生契機的工作,才要開始。」

全台最寬潮間帶 生態絕無僅有

蔡嘉陽進一步提出新的在地改造訴求:「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他解釋,「番仔挖是芳苑的古地名,即平埔族語中凹凹凸凸會陷下去的土地的意思,從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繪製的一張台灣地圖,可看出荷蘭人早已發現濁水溪北岸彰化這一塊很大的潮間帶。」

蔡嘉陽構想,以芳苑為動員基地,結合王功、芳苑、大城三個「番仔挖」社區,推動「牛車產業文化」,讓傳統可以被保存,當地人的生計也可以永續經營。

「很多人認為,這一塊地是爛泥巴,沒有用,其實不是這樣。」蔡嘉陽解釋,在環境上,「這裡潮差正負二.五公尺,是最寬的潮間帶,花東海岸、台灣東北角、南部墾丁都沒有這種地形,是全台灣絕無僅有的。」此外,地理課本上皆稱彰化、雲林沖積扇是魚米之鄉,「全台灣一半的稻米由此生產出來,可見這附近是供應全台灣糧食、以及供應灌溉用水資源非常重要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這裡招潮蟹、彈塗魚密度非常高,也有養殖蛤蠣、文蛤、淺海捕撈的產業,如此的河口生態系,不輸熱帶雨林與珊瑚礁,具有全世界前三大生態系的生產力。」

海牛車、大杓鷸 僅芳苑看得到

反國光石化抗爭成功後,蔡嘉陽盼望在地人好好運用這塊土地的能量。他強調,因為這塊潮間帶很大,收牡蠣得走很  遠,所以用牛車負重載蚵,但水牛走進水裡會賴著不出來,所以用黃牛,而這個傳統延續至今,「全台灣目前唯一用牛車載牡蠣的只有芳苑,它變成很重要的產業與文化特色。」

蔡嘉陽說,在地社群推動坐牛車看牡蠣田,因為「牛車不會驚嚇到招潮蟹,你也可以和牛車駕駛聊聊當地的特性、養牡蠣的甘苦」。然後,「我們這裡養的蚵,因為退潮時地是乾的,所以是『有曬過日光浴,紫外線殺菌過,比較健康、比較好吃』的珍珠蚵。」現在都市小孩,想要看到牛不容易,何況是坐牛車下到海裡。還有,「降落時像一大片雪花落下的台灣珍貴鳥種大杓鷸,如今也只有芳苑看得到。」

他強調,我們用牛車和蚵仔培養令人感動的產業,「讓更多人願意來這裡玩,就讓在地人賺更多錢,而不是覺得這裡風頭水尾,沒發展。」

他強調,國光石化案過程中,政府寧願把溼地賣給財團賺取經濟利益,曾讓彰化民眾對家鄉和土地形成殘酷的信心危機,如今透過一波波運動,「我們希望接著培養人們與土地的感情,並有尊嚴地站出來,認同這塊土地的價值。」

「國光石化暫緩,等於是台灣大型石化產業到六輕為止,讓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新的選項,這是非常重要的。」

蔡嘉陽為反國光石化運動做出評價,小野也講出對蔡嘉陽的評語,「我發現你的肩膀非常厚,好像推不倒的石頭,跟我們這種在台北長大的軟腳蝦比起來,你們這種在地的,為了要維護生態而與大環境奮鬥的人,都有某種特質。」蔡嘉陽聽了,笑一笑,「我是巨蟹座的,喜歡住在潮間帶,保護自己的同類。」

蔡嘉陽名片背後印有「彰化海岸潮汐表」(見圖,蔡嘉陽提供),因為在溼地上過日子,不論是搭海牛車、賞水鳥,都得配合漲退潮,「我是用農曆,看月亮過日子。」

在彰化溼地上推動「番仔挖坐海牛蚵車趴趴走」之前,蔡嘉陽曾經想出以全民認股「溼地信託」方式保護白海豚;更早以前,他是台灣珍貴水鳥大杓鷸的守護者。

從保護海鳥到海豚、海牛(出海載蚵的黃牛),蔡嘉陽因而被稱為「彰化海岸守護神」。他住在鹿港,常帶著兒子在彰化溼地上趴趴走,「還好我有很好的老婆,因為有時候得靠她養。」

長期靠著稿費或演講等不穩定的收入過日子,其實是蔡嘉陽自己放棄了聲望高、收入穩定的大學教書工作。蔡嘉陽畢業於東海環境工程系,小野說,「當年東海環工的分數是可以上醫科的。」但拿到英國博士學位的蔡嘉陽,卻甘願全職投入環境運動,蔡嘉陽說,「大杓鷸對我影響重大。」

一九九五年,蔡嘉陽於彰化海邊看到三千隻大杓鷸,「它們肚子是白色的,一大片降落時,像雪花那樣落下,我第一次被水鳥感動到掉眼淚」。但大杓鷸現在只剩六百多隻,足見海岸變遷對生態影響多大,而他認為,「今天的鳥類處境就是明日的人類。」

大杓鷸出走讓蔡嘉陽驚覺土地出了問題,加上啟蒙老師台灣重要生態保育專家陳玉峰鼓勵他,「研究生態的人,不應該只在實驗室,要和土地站在一起」,所以他打定主意,要去保護大杓鷸,甚至連兒子都取名為「韶育」(與杓鷸同音),他說,「我要讓曾經感動自己的生態能夠世代生存」。

被大杓鷸引進門,蔡嘉陽接續投入反彰濱發電廠、反西濱工業區等運動,因阻礙部分人利益,曾被罵成是「彰化的敗類」,他不曾後悔,「榮辱由人評斷,只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讓更多人思考。」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