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提升薪資 須有戰略層次思維

提升薪資 須有戰略層次思維

旺報
近年台灣薪資停滯不前,人才流失問題嚴重;最近油電價格調漲引爆通膨壓力,勞工薪資實質縮水,民怨沸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提出建立激勵制度以鼓勵企業為勞工加薪的構想,但此議引來不少譏評,認為勞委會訴求強化企業責任、激勵加薪的美意太過空洞天真。

 

台灣薪資停滯不前,人才流失問題嚴重;最近油電價格調漲引爆通膨壓力,勞工薪資實質縮水,民怨沸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提出建立激勵制度以鼓勵企業為勞工加薪的構想,但此議引來不少譏評,認為勞委會訴求強化企業責任、激勵加薪的美意太過空洞天真。

近年大陸薪資大幅上漲,對台灣人才產生強大磁吸效應,勞委會亟欲提升勞工薪資的用心,應該可以理解。但薪資高低終究取決於勞動市場的供需,政府必須有戰略層次的思維,才能有效引導薪資的提升及留住人才。

台灣近10年來平均名目薪資每年成長約僅1個百分點,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質薪資不進反退。更須警惕的是,將近4成5、逾3百萬受僱員工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超過1百萬人月薪不到2萬元,「工作貧窮」的問題日益惡化。因為薪資停滯不前,人才流失日趨擴大,近年台灣外移人口平均每年高達2至3萬人,且以白領階級占多數,對國力的減損及經濟發展的傷害愈來愈大。

追根究柢,問題的形成關鍵在台灣產業發展模式。過去20年,大陸提供了龐大的廉價勞工及低廉的土地,源源不絕的賺「容易錢」(e asy money)機會,吸引以代工出口為業的大量台商赴大陸投資,將製造基地移往大陸,再加上美國科技及資產市場泡沫引發全球投機風潮,廠商籌資容易,因而不斷擴大代工的規模。

正因為這種以低廉生產要素及投機資金為依恃的生產模式,導致台灣產業快速外移,經營管理人才也跟著出走,留在台灣的除少部分從事研發或製造上游、以科技新貴為主的高薪就業機會外,多數勞動力不易找到好的工作,薪資長期偏低,人的價值被嚴重低估,這也是社會M型化發展、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的根源所在。

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進入長期調整期,美、歐、日等工業國家需求長期趨緩,資本市場因風險日高,企業籌資日益困難。另一方面,大陸工資不斷上漲,土地及原物料價格大幅升高,生產成本大增。

在此雙重衝擊下,台灣企業以大陸為工廠,依恃國內外金融機構大量融資擴廠的代工出口模式已走到了盡頭,經濟成長動能的趨緩,已是迫在眉睫的嚴峻課題。

更大的考驗是,估計到2020年前後,部分大陸沿海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薪資可能趨近甚至超越台灣平均水準,對台灣勞動力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力及經理人才的強大磁吸效應將全面發酵。若台灣不能盡速找到新的經濟成長動能,薪資成長停滯甚到倒退的問題將更趨嚴重。

有鑑於此,政府必須根本改變經濟戰略思維,全盤調整產業發展的方向及策略,將產業發展和人才及就業連結在一起,創造更多新型、高附加價值的新產業,來帶動高薪就業機會的增加及留住人才。

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最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觀念的技術及管理人才,所以培養及提高人的創新能力,才是更根本的作為。是以,政府應從教育改革及人力發展的角度切入,根據經濟長期發展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充實人力資本,讓台灣勞動力的素質能夠進一步提升,成為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更大動力。這才是解決薪資停滯及人才外流的根本之計,也是唯一有效的做法。

 

引用來源:旺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