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情海岸 高雄旗津海岸公園的環境變遷
公視新聞 — 2012年05月22日
高雄市的旗津海岸,長期來就面臨侵蝕的問題,近十年來的紀錄,已退縮了五十公尺以上,最嚴重處甚至接近二百公尺。目前市政府編列了七億元的工程經費,計畫以人工灣澳、潛堤等不同的工法,想保住逐漸流失的沙灘。但是在沙岸上的水泥結構工程,真的能夠抵擋住海浪的侵蝕力道嗎?
我們拿出近十幾年來,針對旗津海岸環境變遷所做的圖像紀錄來比對,發現,高雄市政府自1991年起,就在長達四、五公里的自然海岸上,大肆規劃興建觀光遊憩設施,譬如海岸公園的主體建築是蓋在高灘地的沙洲上,而觀日平台更延伸到潮間帶的沙灘上。另外,還有舵輪、風箏、觀海景觀步道、停車場等硬體設施,也是緊鄰著高潮帶。此一計畫,雖然在1998年間完工,耗資八億四千多萬,但因為部分結構體位於高潮帶的海浪衝擊區,短短不到二年的時間,部分設施的基礎結構體已發生侵蝕崩塌的現象。

旗津海水浴場-1997年與2012年之沙灘變遷對照
在2003年間,高雄市政府為了整修崩塌的基座與修補裂縫,再度斥資二千三百萬元來補強。但是,觀日平台與藝術廣場雖然暫時保住了,但自然沙灘已被礫石與消波塊所取代,海岸公園的美麗風光已消失殆盡。當時,工程學界曾經為市政府開出一帖搶救沙灘的藥方,就是在嚴重侵蝕的海岸,興建彎月形的人工灣澳、潛堤與橢圓形的人工島,但需要耗資十六億元,才能奏效。後來,可能因為預算問題,沒有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