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如此閹割證所稅 劉憶如怎能不辭
中國時報 — 2012年05月30日
對證所稅的推動而言,最近的情勢發展可說「憂喜參半」;喜的是在馬總統站出來,宣示強力支持證所稅後,整個證所稅案的立法過程算是已正式上路,連民進黨都支持且提出「民進黨版證所稅」;但憂的則是在立法院研擬的各種「整合版」證所稅,其實已不知不覺的偏離正道,其偏離程度甚至讓財政部長劉憶如「忍無可忍」而提出辭呈。
目前在立法院的證所稅版本,最重要的有三者:行政院版的「申報制」、藍營版的「雙軌制」、民進黨版的「設算所得、就源扣繳」制,三者各有特色及優劣之處。行政院版是標準的「抓大放小」,年度的股市交易獲利超過四百萬元以上,才有課證所稅的問題,財政部估計受影響者約二萬人。其優點當然是干擾少、量能課稅的政策目標達成,缺點則與優點是一體兩面,既然訂定門檻、受影響者少,「有所得就該課稅」的原則未完全落實。
至於藍營版的雙軌制,讓投資人自行選擇要採所得稅制或試算制。採所得稅制者基本上與行政院版相同,但取消免稅額與稅稅相抵,表面上看其優點是更能落實有所得即該課稅原則;不過其「另一軌」的試算制,卻把課稅與指數掛鉤,指數八千五百點以上課千分之零點二的證所稅,每加千點再加課。而這個門一開,就讓證所稅原有的政策目標與意義蕩然無存了。
一來,證所稅的意義與目標在股市獲利者要課稅,與指數高低無關;此制變成八千點以下時,即使賺了十億元,也一毛錢證所稅都不必課。但八千點以上時,即使虧損、沒有獲利,也照樣要課這個額外的「證所稅」。坦白說,這種作法完全是失去了證所稅的原意。二來,就算在八千多點以上被課到這種「假證所稅」,如果操作能力好者,進出量少但獲利高,要課的稅非常非常低;反之則高,顯然完全失去量能課稅的意義了。形式上有證所稅之名,實質上則完全毀滅了證所稅的意義與精神。
民進黨版的證所稅率最高為廿%,依交易金額就源扣繳,最後如超過證券交易所得的廿%、或比併入綜所稅後增加稅額高則可申報退稅,此制並無起徵門檻。相較之下,此制優於藍營版。這個版本並無藍營版把證所稅與指數掛鉤的謬誤,採就源扣繳,如多扣了,要由民眾申請退稅,行政院版則是要由投資人主動申報,民進黨版可說讓政府「立於不敗之地」。在法人方面,則是納入營所稅採就源扣繳,而且境外法人同樣要課(行政院版中境外法人免徵證所稅)。
嚴格來講,此制不論國籍、不論獲利多寡,只要有獲利都要課稅,且政府先就源扣繳而立於不敗之地,其公平性還優於行政院版,至於藍營版則更是完全不能與之相較。如果能順利推動成功,當然最好。但正因為如此,反而讓人擔心其打擊、影響面太廣,最後成為無法推動的死案。
藍營立委提出一個「以證所稅之名毀滅證所稅」的版本,再次顯示國民黨終究難逃利益團體、財團企業的綁架與壓力。對近日券商與企業界紛紛以台股價量創新低為由,反對證所稅一事,其實,台股近日表現,主因明顯是由希臘風暴引發的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危機造成,並不能只歸因於證所稅。看看鄰近國家的表現,及台股中,不必課證所稅的外資五月持續大賣超即可知。反對者也多以導致資本市場萎縮、造成證券從業人員失業等作為反對之理由。但想想一年前推動奢侈稅時,建商、房地產業者不都以同樣理由反對奢侈稅,但實際上那些反對者想像中的結果都未出現。
我們要強調,大部分國家都有課證所稅,這些國家的證券市場也依然正常發展。台股的反應,只是短期對制度變動的反應,證所稅不會是讓台股窒息而死的洪水猛獸。但遺憾的是或許是某些「或明或暗」的原因,藍營終究屈服在利益團體壓力下,而一位敢負責、有拚勁的政務官也就此被犧牲了。
對劉憶如而言,或許辭職是一種解脫,不必再與藍營團隊和稀泥。但對政府與社會而言,實際上是失去一位肯作事、願付出、不懼碰觸利益團體的政務官。內閣中豈能只是一群唯唯諾諾之人?而國民黨對問題多、漏洞大,徒有證所稅之名而無其實,幾乎是變相讓證所稅「安樂死」的藍營版,難道真要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