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系列報導一

「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系列報導一

工商時報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昨邀請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管中閔共同座談,對台灣服務業的問題、創新與展望提出建言。

 

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座談

(編者按)

洛桑管理學院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發展,是結構轉型的問題。」台灣GDP比重最高的產業為服務業,高達68.7%,台灣就業人口最大占比也是來自於服務業,高達58.6%,然而服務業創造的產值、資本、研發、薪資長年來未成長,顯然台灣服務業需要全面體檢、突圍。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鑑於此,特邀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昨(14)日首度登場的是「服務業發展的現況與展望」,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聖芬主持;預計今(15)日舉辦第二場系列講座,主題為:「綠色經濟、科技、生活的推展」。

服務業主導台灣經濟轉型

記者蔡惠芳、林祝菁/台北報導

服務業將扮演主導台灣經濟轉型的主要力量,學者專家大聲疾呼,政府應推動成立「人才加值培訓中心」,把服務業人才再升級,並建立服務業的研發補助機制,從租稅獎勵、研發計劃及產學合作3方面著手,為服務業突圍。

行政院政務委員、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管中閔、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昨(14)日在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實在年代」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中,提出上述觀點。

管中閔主張,政府應成立台灣成為「人力加值培訓中心」,並讓創新、人才,成為服務業高值化、差異化的動能,打破服務業目前的侷限和困境。

陳添枝則表示,服務業是發展重要經濟的所在,不過,從多個數字來看,台灣服務業的產值是製造業的2倍半,但研發的經費連一半都不到。他主張,政府應建立服務業的研發補助機制,從租稅獎勵、研發計劃及產學合作著手。

管中閔表示,服務業應成為台灣經濟下一波成長的主要動能,不過政府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他認為,「教育的加值、培訓,是可以被產業化的!」建議政府應把「人力加值培訓中心」,視為可輸出的新興服務業。

管中閔指出,台灣服務業占全台灣GDP產值已高達68.7%,未來服務業要推動國際化、加值化,應以培育服務業的人才,為首要目標;成立「人力加值培訓中心」不但為產業培訓、加值新的人才,更可為新的人才,找到工作、找得到更高的薪資,甚至可引進全球服務業的外籍高層主管人才來台灣,接受訓練、實習、和加值,讓「人力加值培訓中心」也成為可以打進國際市場的新興服務業。

管中閔表示,推動「人力加值培訓中心」也可望藉由結合台灣優質的技職教育體系、過剩的軟體和硬體等教育資源,運用「產業化」的平台,建立製造業、服務業的「人力培訓產業」。

陳添枝也提出,服務業要提升,得靠研發才能創新,以全球服務業研發經費占服務業GDP比重的數據來看,英國最高達到0.87%,台灣才0.23%,可以看出崇尚紀律的國家,是適合發展製造業,像台灣、德國及日本。

2010年為例,台灣製造業研發支出占其GDP7.26%,服務業占其GDP0.22%,這是全球最懸殊的數字,大部分國家的比例約為101,台灣真的差太多了。

陳添枝表示,也由於研發支出偏低,服務業的創新就會減少。就如先進國家的服務業以ICT應用為最多,台灣雖是ICT製造大國,但卻不講究應用。

陳添枝認為,ICT應用可改變服務的生產方法,也可創造新的服務商品,但ICT的使用受規模經濟的限制,本國服務業因為規模不足,因此應用ICT的動力也不足。

陳添枝建言,在「產業升級條例」下應確實做到租稅獎勵的部門別平等,不要像過去僅著重在製造業,希望未來一體適用,不要流於空有法規,卻無法適用的窘境。

此外,陳添枝強調,應加強公部門、財團法人的服務業研發,並重視服務業的資源分配。並且鼓勵私人企業的產學合作研發,可參考荷蘭的SME Innovation Voucher,由企業主動發起研發計劃,主動爭取資源,換言之,希望政府建立服務業的研發補助機制。

管中閔:薄利多銷已成過去

記者蔡惠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政務委員、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管中閔昨(14)日表示,「薄利多銷」的傳統思維已經過去,未來服務業需要創新研發、重視人才,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在未來服務業輸出國際市場時,脫穎而出。

管中閔昨天在「服務業的創新與發展」專題演講中,表示政府需要新思維、減少政策干預的作法,來鼓勵服務業。鼓勵普遍以中小企業居多的服務業,更重視創新研發、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高層專業人才,以提高服務業的競爭力。

管中閔指出,服務業要選才、育才、留才,才能創造服務業的核心價值。

除了人才,他也直指台灣服務業目前的侷限,第1是企業規模普遍太小,中小企業家數占比平均高達97.72%;第2是太過於以製造業「薄利多銷」的思維,來發展服務業,以致於吝於投注研發經費;第3是創新程度不足;第4是過於價格競爭和成本導向;第5是薪資偏低不易吸引優秀人才;第6是服務品質不易提高、服務範圍受限難以擴大經濟規模。這6大侷限,環環相扣、形成惡性循環。

管中閔表示,根據OECD的全球服務業研發占企業總研發比重調查顯示,台灣投注研發經費占企業總研發比例只有6.6%,在歐洲、紐澳和亞洲各國中,敬陪末座。

服務業中的批發、零售、餐飲業,有15.4%的中小企業,經營策略是靠著薄利多銷,至於大型企業只有4.92%講求薄利多銷。但把創新營運模式視為主要經營策略者,中小企業只占4.06%、大型企業也只有6.53%。顯示服務業普遍著重降低成本、增加銷量,而不重視創新,仍停留在傳統製造業的經營思維。

管中閔主張,服務業的創新,應朝向產品、流程、行銷、組織4大方向,較符合台灣服務業的利基。

目前,經濟部「產業創新條例」條文有提供企業研發支出適用投資抵減、減免營所稅等誘因。不過,管中閔不諱言,現行法令條文確實由於大多數服務業不重研發、或未必能提出什麼了不得的創新研發,而無法適用相關減免,形成服務業發展的困境。因此,政府要推動服務業,最好先減少管制。

管中閔指出,政府應減少對於服務業的管制,以避免限制企業的營業項目;反而應鼓勵服務業創新,增加服務業的生命力。

管中閔也呼籲,現在台灣的服務業,必須在創新、差異化,再作升級,否則,政府愈是以政策侷限它發展、它的創新也愈被侷限,「所以政府的管制,愈少愈好。否則,你一刀切下來,市場就變得更小。」

他舉例指出,像全世界覆蓋率最高之一的台灣便利超商,本來想開辦代收台胞證服務,但遭到旅行社反對,政府馬上縮手,這就是一個例子。

陳添枝:心態改變就有機會

記者林祝菁/台北報導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台灣服務業過去沒有征服世界的雄心,但台灣服務業是有實力、有機會地,只要心態改變,結果就改變了,未來台灣的服務業是可以期待地,而創新也將是服務業最大的挑戰。

陳添枝表示,服務業是發展重要經濟的所在,從幾個數字來看,10年來,新就業人口成長約百萬人,但製造業僅增加20幾萬人,服務業增加80幾萬人,服務業2011年占我國GDP68.7%,占民間就業58.6%,如果服務業不成長,GDP也難成長,服務業不繼續提供就業,失業率就會上升。

此外,他指出,台灣製造業有9成以上是中小企業,服務業也差不多這個比例,重要的差異在於製造業過了幾年有可能成為大企業,做到全球的市場,反觀服務業就沒有這樣的現象。

陳添枝說,製造業在創業時有想要做到全球市場的念頭及決心,但早期服務業創業主沒有這種想法,沒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如今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像85C已到大陸市場,只要創業主心態改變,就有機會。

不過,他強調,創新還是服務業最大的挑戰。服務業創新源自生活型態的改變,成功的創新必來自對本土社會的了解,本國傳統的研發傾向於模仿先進國家的作為,因此即使有研發也不易有創新。

陳添枝表示,服務業的創新來自數據,當數據愈完整,愈能分析商情,了解顧客的需求,因此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大型數據的提供是開放型政府(open government)的首要工作。

總之,他認為,政府十分擅長製造業的基礎建設,服務業也需要基礎建設,包括寬頻網路、數據及生活環境。現代化的服務均有資訊交換和數據傳輸的需求,但本國的頻寬不足,速度慢、費率高,缺乏競爭力。

此外,陳添枝也表示,國內市場狹小,服務業若不出口,無法擴大規模,提升生產力,而出口的前提是品牌,擴大規模的前提是複製能力,出口與複製成了服務業國際化兩大要件。複製能力靠技術支援及人才,服務的提供若沒有人才即無法國際化,然而,缺乏品牌及人力,也是本國服務業出口的最大罩門。

尤其近來美食國際化進展不錯,證明中小型服務業也有國際化的能力,而服務出口有利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相對進口也是有利國內服務業的發展,像過去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多源於進口的開放或外國技術的引進。

他認為,服務業,人才是生產唯一要素,不是要求便宜,而是要訓練可以走國外市場的人才,「人才開國」是服務業開國的先決條件。

陳添枝:服務業是最愛國的行業

記者林祝菁、蔡惠芳/台北報導

受到85C、王品、全家進軍大陸表現非凡的激勵,台灣服務業赴大陸前卜後繼,然而,大陸真的是服務業的絕佳市場?對此,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肯定地表示,大陸是台灣服務業表現的最佳機會。而服務業是一個必須保有自己文化的產業,換言之,服務業可說是「最愛國」的行業。

陳添枝表示,過去大陸總理朱鎔基曾在參加WTO談判時,有人問他:「開放會不會對大陸服務業產生影響?」,朱鎔基直接回應:「我們沒有服務業」。但曾幾何時,現在大陸也積極發展服務業,若台灣業者把大陸市場當成自己內部的市場去經營,整個規模一下爆增幾十倍,將會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他指出,國內多家美食餐飲在大陸的表現有目同睹,比起俏江南在台灣好太多了,主要在於產品的創新及服務品質,此外,百貨流通業赴大陸也不錯,像是大潤發、便利超商...等等,整體來說,在大陸市場,可以充分展現出台灣服務業有實力。

陳添枝也再三強調,服務業到大陸發展,人才還是最重要的元素,展店似乎都是100家、500家起跳,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服務業賣的就是一種文化,要有台灣文化特色,即使到當地作些許調整,還是要保有台灣元素,這是大陸廠商無法創造出來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元素才能行銷全球,換言之,服務業是一種「最愛國」的行業。

不過,台灣在服務人才的訓練卻沒有聚焦在這塊領域,如何把學生接軌上來,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整體教育思惟要改變才行。

至於,行政院政務委員、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管中閔看大陸市場,則表示台灣的市場規模太小,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是必然趨勢,甚至東南亞華人市場,都會是我們服務業的下一波潛力市場。不過,拓展大陸市場,更要注意它們的「潛規則」,並非服務業人人都可以去。

管中閔指出,不管服務業到大陸市場、到東南亞市場,都可視為服務業和台灣品牌的延伸、輸出。在此要強調的是,不論是引進中國大陸觀光客來台灣消費、或輸出服務業品牌到海外去,都必須要掌握一個原則,即儘量把研發、產值留在台灣,在帶動兩岸跨境貿易、物流和金流之際,一面提高台灣服務業的品牌價值,另方面也可擴大台灣的經濟產值。

培訓人才3大經典:晶華選才、寶雅育才、鼎泰豐留才

記者蔡惠芳/台北報導

談到台灣服務業掌握最佳人才的經典案例,行政院政務委員、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管中閔表示,晶華酒店的選才、寶雅生活館的育才、鼎泰豐的留才,可說是台灣服務業培訓優質人才的經典,畢竟「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

他表示,股票上市公司晶華酒店的選才策略,首先是爭取同業間最優質的實習人才,其次是透過晶華酒店和餐旅學校的產學合作、建教合作,讓實習生儘量縮短上手時間。另外晶華酒店也會鼓勵主管,參與餐旅科系的教學。

股票上櫃公司寶雅生活館,則是國內第1家以美妝生活雜貨為主的專賣店上櫃公司,管中閔認為最值得推崇的育才方式,是寶雅設立有「寶雅學院」,依職級開班培訓;門市人員也會依其門市、收銀、醫美、儲備幹部分別提供線上E-Learning、面授等養成課程,線上課程還有討論區、網路社群,以交流深化專業技能。

至於鼎泰豐,管中閔則非常認同其留才策略。鼎泰豐特別強調以客戶需求為第1優先,永遠「比客戶早1秒想到客戶的需求」;且重視正職員工,以提供穩定的工作保障、讓員工無後顧之憂;績效獎金考核依據是以服務專業度、工作能力、和同事之間的團隊精神、對公司的向心力、以及自身企圖心等,作為標準;而且,服務屆滿20年後,還有完整的退休金福利制度。

 

講座資料下載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