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行水還是住人? 種樹還是種菜?

行水還是住人? 種樹還是種菜?

聯合報
蘇拉颱風肆虐台灣超過六十小時,除了屏東、台東「雙東」倖免,全島都成災區;災後,照例又開始復原重建的「競速比賽」。這是台灣人的宿命?還是到今天尚想不開?

一次颱風,一次重建;難道一百次颱風,也一百次重建?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考與方法,以因應年年會來、永遠會來的颱風?

今天是八八風災三週年,小林村滅村數百條人命的慘痛教訓,是刺激政府與民眾提高警覺的轉捩點,使此後防避災的應對措施確有長足進步。蘇拉颱風來襲,從中央到地方村里,提前開設應變中心、強制撤離、預警性封路封橋、村里長扛起防颱第一線……,做得相當紮實。

儘管如此,「醉漢」蘇拉仍造成從城市到鄉間,從沿海平原到山區全面性的災難,雖然雨量巨大是主因,但也顯示根本的防避災工作有待補強,甚至過去的防災思維、復原重建、公共建設的模式都有再檢討的必要,否則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建,卻完全禁不起下一個颱風的考驗。

首先,避災的發動可再提前。目前,中央以下逐級啟動應變機制均依據氣象局的量化數據;數據雖是絕對科學的準繩,但不可完全剔除經驗的層面。以蘇拉颱風重災區宜蘭縣為例,○八年辛樂克、一○年梅姬颱風都是可資參酌的經驗,兩颱風挾帶的巨量降雨沿蘭陽溪及其十餘條支流溪谷往西灌,越埡口進入大甲溪、大漢溪、北勢溪流域,所經之處暴雨成災;對照蘇拉颱風在北台灣造成的災情,幾乎是重演前例,這就是經驗。如果我們的氣象文化能從保守的數據分析,進一步大膽地參酌經驗法則,防颱準備必然會有較充裕的空間。

最重要的是,政府應對危地復原果敢說「不」。辛樂克、莫拉克、梅姬等颱風來襲,廬山溫泉、中橫支線都是一再成災,蘇拉颱風見報的仍是那些熟悉的地名、路段;對這些每年都爆發嚴重災情的「明星災區」,政府一再投下納稅人的錢去「復原重建」。然而,這些每年都要「重建」的利益,只是使當地違法經營的商家、竊佔公有地的農民,可能延長幾個月的營生條件,然後等到明年再次成為災區,然後再砸錢去「復原重建」。這些沒有效益、不符公義的復建,還要繼續嗎?

中橫青山到德基的支線是典型的例子,不到十七公里,花了十億元修復,通車僅十天即又遭豪雨沖毀,這個算盤怎麼撥都不划算;其實,寧可把復原經費直接補貼在地居民油錢,走替代道路出山。尤有甚者,是危地重建不啻助長不肖、不法行為;以經常崩坍路斷的新中橫公路為例,每回搶通,侵佔國有林地的濫墾隨即大面積地增加,到再次路斷時,又成為政府必須重建的壓力源頭,形成惡性循環。

施政缺乏整合的目標也是成災原因。新北市三峽老街淹水,研判原因是三峽河整治成水泥槽化河道,壓縮了行水斷面,洪水排不進大漢溪,回堵成災;宜蘭冬山、五結鄉大淹水,也是因冬山河水泥槽化河道輸洪能力不足,溢堤成災;水岸城市只求景觀營造的表象利益,卻戕害了排洪防洪的根基,成災機率自然增加。此種「重建」,非但不能防避災,簡直是在釀災造禍。

宜蘭縣長林聰賢勘查災區,南山部落族人感嘆「不要再種菜,恢復種樹比較安全」,確實是個警醒。砍掉護山保土的大樹,種菜換得利益,卻陷家園於險境;蘭陽溪谷一帶,河川地全成了菜園、西瓜田,溪床從深碗變成淺碟子,洪水輕易溢堤成災。「利」字當頭,圖的只是短利、近利,犧牲的卻是長治久安,分明是得不償失。

九二一震鬆了台灣的地質結構,極端氣候又讓台灣容易成災,台灣確實已身陷險境;而為了呵護我們安身立命的土地,該行水處不要勉強住人,應種樹處不要砍樹種菜,這才是防避災工作的根本之圖。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