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社評-振興經濟的根本是投資未來

社評-振興經濟的根本是投資未來

旺報
振興台灣經濟很難有特效藥,短線措施如擴大公共投資或促進短期就業,效果有限,且增加財政負擔,讓政府債務問題更加惡化。至於促進出口及提振民間投資及消費等措施,大環境不佳情況下,也只徒具形式而已。

經建會發布最新景氣燈號,7月再亮藍燈,已呈現連9藍。在全球經濟變局衝擊下,台灣出口持續衰退,經濟成長動能遽減,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馬政府不斷推出各種短、中長期振興經濟方案,但仍不能重建民間對政府拚經濟的信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實應加以深思。

振興台灣經濟很難有特效藥,短線措施如擴大公共投資或促進短期就業,效果有限,且增加財政負擔,讓政府債務問題更加惡化。至於促進出口及提振民間投資及消費等措施,大環境不佳情況下,也只徒具形式而已。

政府當務之急,應從中長期著眼,致力改善經濟體質,提升產業競爭力。最近很多企業及財經專家以韓國競爭力超日趕美為例,力促政府應師法韓國政府作為。但韓國國情及民族性和我國截然不同,韓國傾全國之力,獨厚、培植少數大企業的做法,並不適合台灣。

台灣經濟要有競爭力,產業發展要擺脫依附國際大廠的代工出口模式,就要靠創新與技術紮根。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日前在一場演講中即指出,政治人物眼晴只看到「直接、現在、有形」產業,不重視「間接、未來、無形」產業,這種「半盲文化」嚴重阻礙台灣市場創新思維,影響台灣競爭力。施振榮強調:「現在看到的,都是以前種下的因;未來要好,現在就要加強投資,種下好的因。」

旨哉斯言!2、30年前,美國、歐洲、日本幾乎控制全球主要出口工業產品如電腦、家電、汽車、機械等品牌、設計及生產,靠的就是他們在這之前紮下的根。現在雖然資通訊產品製造很大部分移到亞洲,但產品主要利潤還是留在美歐日,原因就在於通訊和電腦的軟硬體系統藍圖出自他們之手,且能不斷創新,樹立品牌形象。而做這樣的事情所需人才和組織的網絡既深又廣,沒有遠見花錢去做1、20年甚至更久看不到效果的創新事物,就沒有現在賺大錢的最新版產品。

當前台灣經濟雖然面臨嚴峻挑戰,但也是脫胎換骨的好機會。因為現在歐洲、日本陷入長期結構調整,企業經營愈來愈困難,難有大量餘裕資金投入看不見的未來。相對而言,台灣經濟仍有相對充裕的本錢來進行未來的投資。因此,政府應結合民間的力量,選擇幾個台灣有利基的新領域,現在開始紮根,以期2、30年後開始發光發熱。就像100多年前瑞士選了鐘錶,7、80年前IBM 的Watson選了電腦,或30年前Intel的Grove選了CPU。只要張開被遮蔽已久的視野,打破「半盲文化」,各種機會就會浮現。

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建立國際創新及技術合作平台,協助或鼓勵台灣企業和日本、歐洲甚至美國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合作,藉由投資參與產業發展的未來式,才能縮短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提升產業長期競爭力。

大陸經濟發展也走到十字路口,各種風險不斷升高,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大陸政府及企業財力相對雄厚,又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作後盾,若能掌握契機,長期紮根技術,才能化危機為轉機,真正晉陞經濟強國。北京當局應充分體認機會不再,趕快付諸行動。

對台灣而言,透過兩岸及國際合作,若能將大陸市場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優勢整合在一起,就是難以匹敵的優勢。只要肯下功夫,大力投資未來,10年之後必有一番新局面,屆時韓國也未必是台灣的對手。

引用來源:旺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