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給一條回家的路

給一條回家的路

劉克襄
環繞全島的壯遊,近幾年蔚然成風。此一氛圍下,我的孩子也和同學自組單車隊,花了十二天達成目標。 等他結束,上其臉書觀看,凡他走過,必留下跟各地名勝景點的合照。悉心問他感想如何,他總是回答很累很累,其他皆不知所云。我很心疼這樣的付出,不知將來他和同學是否會驕傲這一飛快的紀錄,或者緬懷任何一回類似的畢業旅行。

我不免有所對照。跟他同年紀時,自己沒有適合的代步工具,只好選擇徒步。後來閱讀一些先輩的傳記,從百年前賴和、杜聰明在北台灣行腳修學,以迄蔣經國攀登中橫和能高越嶺。幾乎每個年代都有美好的走路故事,在這座島發生。

我才驚覺,年輕時能夠在自己的土地長程長時的走路,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更遑論,台灣之外的世界,譬如盧梭、華滋華斯和徐霞客等知名中外歷史人物,都以走路接觸各地鄉野,體悟更多生命的大哉問。

真的,走路和仰賴其他交通載具的旅行,確實是很不一樣的體驗。走路的速度,讓風景拉長,緩慢地呈現,也緩慢地消逝。那一點一滴風土見聞的積累,彷彿雨水和陽光對草木的滋養,讓我們跟土地從容地親密互動。

我們在網路茂發的年代,以科技創造了各種精密便捷的視訊工具,教年輕人快速的連接到世界每個角落,卻很少反思,或者忘記了,提供一條雙腳踏實走回自己家園的路。

但那兒還在。

七○年代時,中橫、南橫或北橫等等,都是青年學子成群結隊健行的山路。這些地方並未因國土開發,大量交通建設而失去。自然的年年反撲,讓這兒猶保持一定的完整。它們繼續是青翠的家園,提供漫遊和生命歷練的溫床,很多四五年級的人對這些地方仍不陌生。年紀大了,回到這些曾經走過的地點,總是激動不已。

還有一些環境少為人知,或許現在更有生態旅遊的意義。

譬如雙溪、貢寮一帶,雪山隧道通車後,除了每年暑夏福隆的海洋音樂祭,集聚了人潮。東北角的廣大鄉村遠比以往更加荒涼、空蕩。反過來看,這一靜寂的北台灣後花園,提供了遼闊、舒緩的環境。無數的古道和小路,在村鎮和山巒間交織出秀麗的田園風景。

兩三百年來,諸多村鎮的人文歷史在此青山碧水的環境孕育,一代承傳一代。當一處鄉野緊鄰都會,卻缺乏產能時,這一龐大的風物資源,更適宜推動綠色旅行,像日本的奧之細道、美國的阿拉帕契山徑。雙北的生活休閒品質,當在此郊野的緩衝。

最近翡翠水庫上游的灣潭古道,我們後花園的指標山徑,卻有拓寬鋪路的計劃,真讓人生氣。人少了,更多的公路建設不盡然會帶來繁榮,反而是,對土地的再次肆虐,愈加破壞昔時的風物。雙溪、貢寮等地的交通建設宜打住,減少都會化的工程思維。

經濟不景氣,很多地方又不適合開發,何妨節省公帑,轉而好好規劃和宣導,積極打造以走路為主的環境。從南到北,從海岸荒野到高山草原,我們更該積極選擇一些允當的地方,讓孩子們循序漸進地陶冶,銜接最近積極鼓吹的青年返鄉創業,而非貿然地讓他們投身。

如今寒暑假,我們也常送孩子到國外遊學,學習他國語言,生怕趕不上時代風潮,卻忘了在地情感的滋長,忘卻連結這一部分孕育自土地的養分。

過度往外看,不盡然能學到美好的內在。壯遊不一定非得遠遊,主要還是在島上。在城市不遠的鄉野,請先給孩子們一條回家的路。(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