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評析台灣薪資變化的三個十年

評析台灣薪資變化的三個十年

工商時報
我們認為這十年來台灣經濟之所以陷入停滯,民眾的薪資難以提升,其根本原因為台灣在全球化生產鏈裡,一直處於代工的地位,代工模式使得台灣不少電子、資訊產品的產量雖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卻日益微薄。附加價值至終是要分配給各生產要素的,其愈微薄則分配給受僱人員的薪資就不可能提高,這個道理至為明顯。

馬英九總統在國慶演說時強調政府將致力於改善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提高薪資水準確實是多數國人的心聲,也是總統大選時的熱門話題,但十多年來不論藍、綠誰執政,方案雖提的不少,但全不管用,薪資依然停滯,這是台灣近半世紀所未曾出現的局面。

觀察近十年不論是民進黨執政期間,或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台灣薪資停滯的情況沒差多少,誰也不用笑誰。民進黨執政之初,民國89年台灣的平均每月薪資(經常性及非經常性)4.2萬元,到執政的最後一年,即96年僅微升至4.4萬元;及至國民黨重新執政,歷經四年到100年的平均薪資還未滿4.6萬元,兩黨的成績皆乏善可陳。

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薪資變化,皆不曾出現如此景況。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在民國70年的平均薪資僅10,677元,80年升至26,881元,90年再升至41,960元,到100年僅微升至45,749元。過去三個十年裡的第一個十年薪資激增1.5倍,第二個十年也成長了近六成,惟第三個十年僅竟成長不到一成。

其實,多數民眾並不認為近十年薪資還有成長一成,因為小小的薪資增長還抵不過市場上的物價上揚。以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恰可呈現這一處境,民國70年民眾的實質薪資16,641元,80年升至34,829元,90年再升至43,672元,至100年反而降至42,664元。與前兩個十年的榮景相比,近十年薪資停滯、倒退,自然要引來廣大的民怨。

人們會問,何以前兩個十年薪資可以如此大幅成長,近十年卻不行,也許政府官員會用許多理由來解釋,例如近十年產業外移、產業結構改變、全球化衝擊、勞退新制實施等原因,但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很難說服人。我們不免要問:何以同樣面臨這些問題的韓國近十年的薪資還大幅成長62%,新加坡成長38%,香港也成長23%,難道他們沒有全球競爭的壓力?沒有產業外移的困境?沒有退休給付的負擔?自然都有。不過他們展現的經濟實力,顯然已逐一克服這些問題。何以他們能,我們卻不能?

十年了,這十年來政府提出無數報告,學者專家也提出無數建言。有人說加入世貿組織(WTO)是機會之窗,但台灣在民國91年成為會員之後情勢依舊;有人說台灣應產業升級,十年來台灣終於成為半導體及面板的生產大國,但局面並無好轉;又有人說兩岸直航可創造台灣優勢,惟直航多年,國人薪資停滯亦無明顯改善。於是,近來又有人寄希望於和美國、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有人主張擴大引進外勞吸引台商返台投資,更有人主張降稅來提振企業投資意願,這些主張其實是了無新意的,以這些老方法來因應十年來無法解決的難題,豈有成功的希望?

我們認為這十年來台灣經濟之所以陷入停滯,民眾的薪資難以提升,其根本原因為台灣在全球化生產鏈裡,一直處於代工的地位,代工模式使得台灣不少電子、資訊產品的產量雖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卻日益微薄。附加價值至終是要分配給各生產要素的,其愈微薄則分配給受僱人員的薪資就不可能提高,這個道理至為明顯。

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下滑情況有多嚴重?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民國80年還有28.8%,90年降至26.8%,99年驟降至21.3%。附加價值率如此連年下滑,不減薪已屬萬幸,豈有可能加薪?十年來政府雖採取不少措施想提升台灣產業的附加價值率,但皆效果不彰,如今又擬以自由經濟示範區、擴大外勞引進、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鉤等方法來提振投資,並認為此將有利於薪資的成長,惟這個邏輯實令人百思不解。試想,一個沒有降稅、沒有外勞就難以立足的企業,如何能寄希望於其出現高附加價值?沒有高附加價值,薪資水準又豈有可能提高?

台灣的薪資停滯十年是個大問題,這不是運用外勞開放、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鉤、甚至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能解決的問題。政府與其投入龐大資源去扶植一些低附加價值率的產業,不如把資源投入一、兩個附加價值率高且產業關聯大的產業,尤其要擺脫長久以來面面俱到的產業政策思維。因為面面俱到,等於面面不到,看看政府近年所提的六大新興產業、十大重點服務業、四大智慧產業,這麼多重點產業豈非等於沒有重點,如此再發展十年、二十年,台灣附加價值率如何能提升起來?附加價值率不提升,薪資豈有成長之日?

我們認為薪資不成長,不僅是執政黨的危機,更是當前台灣經濟的危機。這個薪資停滯的循環若不打破,三年後即使換民進黨再度執政,亦復如是,台灣終將陷入長期的停滯。曾經執政八年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此時此刻絕不該以旁觀者自居,更不應以訕笑嘲諷為能事,而應共同思考如何化解薪資停滯的困局,如此才是台灣社會之福。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