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薪教授談世代剝奪
聯合報 — 2012年10月19日
從雙薪教授談世代剝奪 【聯合報╱社論】 2012.10.19 01:56 am 教育部正計畫修法,解決爭議多時的「雙薪教授」問題。「雙薪教授」非但造成了學術界「世代剝奪」的扭曲現象,若與其他行業相較,也升高了社會上的「相對剝奪感」。因此,討論「雙薪教授」的問題,亦可激發對當前相繼爆發的社會福利議題的聯想。
目前的解決方案有二:一是要求雙薪教授僅能在「月退俸」及「私校薪資」中擇一領取;二是凡轉任政府補助兩成以上之私校,其月薪超過三萬二者,即暫停其月退俸。這樣的改革方向,應當給予支持,但也許仍有較佳的第三案。
雙薪教授的產生,主要是退休大學教授或政府軍公教人員在領取月退俸後,又轉至私立大學任教,等於領取了兩份薪水。本來,退休人才能繼續貢獻所長,是社會所樂見;但既領了相當優厚的「退休金」,卻又在私立大學出任全薪的全職,形同阻塞了後進入門之路,這未必符合政府照顧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初衷,且扭曲了學界世代交替的機制。
私立大學之所以樂於延攬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主要是在借重其專長及聲望,而另一個隱而難言的原因就是為了應付大學評鑑。不少退休教授弟子成群,有了他們作為「門神」,除能提高號召,在大學評鑑時也較易過關。然而,這樣的正面效應,若比起它在學術界引起的「世代排擠」及「世代剝奪」作用,即顯得比例失衡。
近年來,不論是本土培育或是國外學成歸來的博士,都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工作,進入大學任教更是難如登天,不少優秀的年輕人只能以兼課方式領取微薄的鐘點費。早年,人們擔心高中畢業生擠不進大學的窄門;如今大學門戶大開,卻變成許多優秀的博士人才擠不上一個大學職缺,成為領鐘點費的「流浪教授」。虛胖的教育,倒錯的年代,怎不令人唏噓?
據統計,兩年前領取雙薪的教授人數為一千三百人,到了今年人數已增加到兩千五百多人,呈倍數成長。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軍職背景出身者竟超過三分之一。在國內大學的門戶之見下,過去一個年輕教授要謀取教職,多半是以進入私立大學為起步;而如今私立大學的職缺被軍公教退休人員填據,必然對年輕世代造成嚴重排擠。若教育部研擬的新制能讓這兩千五百多名雙薪教授空出七、八成的職位,就有近兩千名年輕「流浪教授」也許可以得到工作機會,使他們能把更新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如此,從社會的傳承及賡續而言,不僅更有意義,也更符合公平正義價值。
放在學術界的世代交替上看,雙薪教授對年輕世代造成的排擠效果,已顯而易見。再若放在社會所得分配的天平上看,與其他行業相較,其所隱含的不公,更將導致民怨延燒向政府對整體軍公教退撫的優遇。也因此,教育部願意積極處理此事,值得肯定。相形之下,銓敘部對此仍抱持守舊態度,認為現行法令既無教授禁領雙薪之明文,能不改則不改,則可謂缺乏責任感。試想,軍公教的月退享有九成薪的替代率,而勞工僅一成五的替代率、勞保還在喊虧損;這種待遇失衡的社會,政府若還不知一點一點地改正,民眾如何不怨翻天?
雙薪教授現象其實不是孤立的議題,它和青年失業、軍公教退撫、健保失衡、大學評鑑的形式化都有相同脈絡可循,也和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財政的惡化及政治的浮誇而怠惰等息息相關。台灣廣設大學,卻無法增加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國家鼓勵青年追求卓越,卻讓雙薪教授把年輕博士擋在門外,都是政策的失誤。銓敘部可以推說法令如此,但豈能明知制度已造成世代剝奪還不變革?
也許,可將私立大學中領取鐘點費的角色倒換過來,即可改善問題。我們並不反對退休軍公教轉任私校繼續貢獻所長,但從教育傳承的立場,他們既已「退休」,即應該領取授課鐘點費,而把正式職缺讓給那些正在領鐘點費的更有幹勁的年輕世代。這點,教育部不妨將之列為第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