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一個月有感」的美麗與哀愁

「一個月有感」的美麗與哀愁

中國時報
光陰似箭,一個月期限倏忽已至,馬總統曾經做出要行政院「一個月要讓民眾有感」的承諾,而今安在哉?或許,我們可以說總統重視民眾感受,課以官僚單位責任,還訂出時程要讓大家「有感」,這是一個美麗的承諾;但衡諸現實,台灣的病症豈是一個月可治療見效?「一個月有感」的政治承諾,終究不能不跳票,這是台灣的哀愁。

光陰似箭,一個月期限倏忽已至,馬總統曾經做出要行政院「一個月要讓民眾有感」的承諾,而今安在哉?或許,我們可以說總統重視民眾感受,課以官僚單位責任,還訂出時程要讓大家「有感」,這是一個美麗的承諾;但衡諸現實,台灣的病症豈是一個月可治療見效?「一個月有感」的政治承諾,終究不能不跳票,這是台灣的哀愁。

這波所謂的「無感」,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根源的因素,當然是經濟低迷、薪資停滯、物價上漲,這是每個民眾、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但經濟表現差的原因,外有全球大環境的走低,內有台灣產業結構調整不足、競爭力下滑等因素。這些問題,有些是台灣難以掌握,有些則是短期難以整治見效,甚至可能要三、五年才能看到效益者。而經濟低迷、競爭力下降,員工薪資要調高也難,政府想要「一個月有感」,豈有可能?

而觀察行政院面對一個月有感的壓力,既然在實務上不可能達成,就只有走「務虛」一途─想靠各種廣告、宣傳手段,讓民眾有感。所以大家看到行政院又是搞「周周有亮點」、又是搞電視廣告宣導政黨、甚至成立臉書粉絲網頁,官員說「要發揮病毒行銷的威力」。

我們絕對不反對政府作好政策宣導、政績說明,甚且認為,施政措施本來就該讓人民了解。但對所謂的文宣攻勢,實在需要謹慎為之。坦白說,透過宣傳、行銷,好的政績,的確有擴大渲染的加強效果,但如果政績不明卻硬搞文宣,恐怕效益未顯,惡評即接踵而至;民眾對此感覺反感、厭惡的成分,大概遠高於認同、接受吧?更何況,如果行政院連操作文宣的「技術面」都低劣,就更難見效。行政院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影片,最後被當詐騙廣告下架,成為全民笑柄,就是一例。

如果,行政院變成全副心力都放在如何製造話題、宣導政績,但卻不回頭面對基本面問題,一步一腳印地針對台灣經濟低迷、產業競爭力下滑、員工薪資停滯等問題,在法令、制度、政策上作修訂、調整,那麼,即使廣告作得再多、文宣作得再好,三年後民眾大概還是「無感」,台灣企業競爭力還是不行;就算未來在全球景氣回升情況下,台灣經濟也受益,但表現卻遜於鄰近競爭國家,台灣民眾的薪資、所得要有明顯的成長,還是一個字─難。

更讓人擔心的是,如果政府想「速成有感」,很可能會變成炒短線、走捷徑,最明顯的是日前金管會放寬信用交易資券互抵額度,允許信用交易戶增加原融資金額五十%的額度,供資券互抵。這個政策,用白話文來講,就是政府開始鼓勵當日沖銷,也就是等於鼓勵投資人走短線─而且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當沖。官員說「這是從來沒有作過的措施,應可增加股市交易動能」。坦白說,我們實在很難認同政府以鼓勵當沖的政策,企望增加股市動能來「救市」,這麼做是否有其它不良後遺症,讓人憂心。其它如外界提出釋出國有地、取消奢侈稅,期望以房市熱絡救經濟,或要求再減稅、再給企業更多的租稅優惠,或期望再壓低工資、回到數十年前以低廉勞工賺錢的老路等,都是走短線、讓經濟短多長空的作法,實不足為訓。

政府要讓民眾有感,還是該在「務實」的政策上多下功夫,例如,加速兩岸ECFA的後續清單談判,這對台灣所有企業是一劑最實在的大補丸;再如,4G時程提前、加快數位匯流進度、對產業併購更友善、對外資(包括陸資)來台投資更開放,這些都能創造出新的商機、讓逐漸陷入如死水困局的產業與經濟再「活起來」。

我們也要提醒政府當局,民眾如此無感、政府官員支持度如此低的原因,除了切身的經濟表現差外,政府在許多大大小小事情的決策上的不妥或反覆不定、官員在對政策與事務的反應與發言,時常與社會期許落差太大,甚至鬧出笑話,也是讓民眾對政府愈來愈不信任、愈來愈無感的原因,這部分,政府更該改進。政府與民眾,就一起努力、一步步重建競爭力、腳踏實地拉升經濟,忘掉「一個月有感」這個痴夢吧!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分類: ,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