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育及林業要分家 環團:山林保育別走回頭路
隨著國家組織改造重要工程接近尾聲,又出現爭議。最近民進黨立法委員尤美女國會問政一席話「農林漁牧應不分家」,正中農委會下懷,不但傳出將林業試驗研究所保留原編制、原林務局拆出林業司以及森林暨自然保育署,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環保署署長沈世宏將會同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進行協商。此項傳聞,讓環保團體悻然,痛批組織改造未蒙其利先蒙其害,一旦林產脫離森林保育,將使得台灣森林沉淪。
林務局過去業務以林產經營為主,近年在保育意識抬頭下,業務重心逐步轉向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政府組織改造也就順勢將「林務局」與「林業試驗所」編進環境資源部,成立「森林及自然保育署」及「森林及自然資源試驗所」,不料近日卻生變,林業試驗所可能留在原位,林務局也拆成「林業司」留在農委會,「森林及自然保育署」到環境資源部。環保團體擔心如此一來,台灣山林在缺乏完整國土考量的情況下,將從保育為主走回開發利用為主的老路。昨(15日)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林務局與林試所留在環境資源部,反對農業部增設林業司。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淩批評,國有林未做完整考量下就分司,林業試驗所掌理福山植物園以及多個具有重要種原庫的場域,應在保育思維下經管;而一旦鼓勵農地造林更違反糧食安全原則。
環團也指出,農委會和林產學者一向主張造林的價值,但過往林務局所推動的「造林」作為,不論是「林相變更(1965~1977)」、「林相改良(1983~1989)」、「全民造林(1996~2004)」以及最新的「獎勵輔導造林辦法(2008至今)」,實際上可說都是「開山,砍大樹賣錢,種樹苗領補助」(砍大樹、種小樹)的惡性循環。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指出,水源涵養、高海拔生態,都在農業之名下失守,水土保持不良、高山農業、林地改編為農牧用地以及休閒產業,造成土壤流失、肥料被沖入水庫中;石門水庫每年編列預算整治,還是有因藻類大量增加的藻華現象,即為一例;他點名副總統吳敦義家鄉的南投,國有林41林班地,森林變成高山茶園,林務局卻放任無作為,「林務局繼續留在農業部,台灣環境沒救了。」
「山林水土不分家!」立委田秋堇說,環境資源部設立是環保團體爭取多年的結果,也是這次組改中最沒有爭議、朝野社會有共識的案子,如今卻出現變數。
立委林淑芬也表示,以前經濟開發思維已被保育思維取代,業務才會整合到環資部,現行編制下,即發生國有林被計算入BOT廠商的折抵面積中;國有山坡地也不斷配合個案開發解編。經建會的資料也顯示,民眾種植檳榔,1公頃賺得7萬3千元,社會要付出35萬元代價;阿里山道路旁種植山葵、高山茶,每賺得1元,環境代價高達37~44元,繼續留在農委會,不利於社會永續。
環團擔心,基於過去的前車之鑑,如果把保育面向的林務局放在環資部,牽涉巨額利益的林業試驗所割讓到農業部,未來可能會發生凡牽涉到生態保育、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通通推給環資部,可以創造肥油的業務,則留在農業部手中,責任別人扛,好處自己享,產業無法保育化,保育也無法產業化。
對於部份學者指出,「台灣木材需求自給率只有0.22%,碳足跡的帳很難看。進口木材可能還有1/3是盜伐,更非環境正義。」環團認為,造成此一現象的罪魁禍首,是農委會過去數十年的人工林策略缺乏競爭力。環團指出,如今造林不是綠金,更像是造災。
環保署與農委會官員都表示會支持政院版本。環保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表示,現在的討論並沒有反對森林及自然保育署,而環資部保育方面還有國家公園署,至少已經將保育業務統合在同一部門下。
不過也有學者表示,環保署缺乏自然保育的養成背景,再加上幾個重大開發案的表現,升格為環境資源部不會突然變得有保育概念,林務局主掌的生態保育業務,放到環境資源部未必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