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Michael J. Sandel訪台紀實

Michael J. Sandel訪台紀實

朱思潔整理
此次桑德爾因應十二月十日的世界人權日活動來台,他談到台灣白色恐怖時表示,正義絕對無法與歷史切割,「每一個社會最大的道德挑戰,就是面對歷史,這取決於每個國家走過的經驗,以及道德政治的成熟度,如現代德國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們願意承認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摘自中國時報記者林欣誼 朱思潔整理

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是自由主義修正學派的大師級人物,他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在他稱為「個人主義最發達」加州成長求學,之後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一九八○年代他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成名。書中他對自由主義自代表人物羅爾斯(John. Rawls)以來,過份個人主義的傾向提出批判,因此也被視為「社群主義」的代表學者,在學界地位舉足輕重。「在美好社會中,金錢與市場應扮演什麼角色?」「如果殺一人可以救五個人,你要怎麼做?」「正義是什麼?道德與自由如何平衡?」桑德爾擅長以精準理路和迷人文采,誘引讀者與學生一步步踏上思考的迴旋梯。

此次桑德爾因應十二月十日的世界人權日活動來台,他談到台灣白色恐怖時表示,正義絕對無法與歷史切割,「每一個社會最大的道德挑戰,就是面對歷史,這取決於每個國家走過的經驗,以及道德政治的成熟度,如現代德國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們願意承認自己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然而,人們能因此去譴責當時政權的鷹犬、執法的警務人員嗎?桑德爾表示,面對這樣的歷史,集體責任比個人責任更為重要,「如果我們能為自己的歷史自豪,就是要看清楚我們的道德負擔,不是我們要對當年的警察做什麼,而是身為他們的後代的我們,扛起這份超越時間、延續好幾代的集體道德責任。」

桑德爾並從媒體集中化、金融海嘯後的市場反思、歷史傷痕與彌補,談到霸凌、墮胎等現代社會的議題。一身筆挺西裝的他,生動幽默的發言吸引全場的注意,他思路清晰,深思熟慮,總能有力而精準的傳達理念,流露哲學家的智者風範。

多數學者埋首學術象牙塔,桑德爾卻能成為一位魅力橫掃全球的重要學者?桑德爾從他的成長故事說起,他說自己從小對政治有興趣,高中擔任學生會長時立下創舉,邀請當時的加州州長、後來的美國總統雷根到學校與他們辯論。「第一次他沒答應,第二次我把邀請函夾在他最喜歡的一大箱糖果送到他家,引起保安注意,他才答應來校。」

桑德爾說,雷根支持越戰、反對給十八歲青年投票權,政治立場保守,全校學生的意見都與他相反。所以當時他以為自己能輕易辯倒雷根,沒想到最後雷根竟以幽默魅力迷倒全場。「從這個例子我想強調的是,不同意見的人彼此辯論的重要性。」

他坦言,年輕時也對未來徬徨,也曾想過從政。大學他則曾在華盛頓擔任政治記者,那年剛好遇上尼克森水門案,他的新聞主管一句:「以後再也遇不到更勁爆的新聞了!」讓他對剛萌芽的新聞生涯卻步。

大學畢業後他申請到牛津大學,為了更理解政治而研讀哲學,沒想到一頭栽入政治哲學領域,樂在其中,再也沒離開。

桑德爾說,他要當個「積極」的哲學學者,把哲學帶進大眾,將哲學論述連結到我們每天面對的道德、政治難題,這也是為什麼他講課或寫作所關注的,都脫不開當下社會現況。他說:「唯有靠著理性思辨,才能在義與不義、個人權利與共善之間的紛擾地帶找出一條路。」

五十九歲的桑德爾自一九八○年代起任教哈佛大學。近年他在哈佛「正義」講堂每年吸引超過千名學生,上課實況被錄製成節目、在網路流傳而走紅國際。從「富人該不該多繳稅」、「徵兵或募兵制合理」到「代理孕母該不該合法」,課堂上的他總是以哲學體系結合社會實例,拋出一個個問題,卻從不提供答案。如他所說:「疑惑令人煩憂,搞不懂就覺得難受,這是哲學思考的一大驅動力。」

《正義》以書籍發行後在全世界造成旋風,在十九個國家包括亞洲的日韓都有翻譯本。台灣自二○○一年出版桑德爾的《正義》,銷售量超過十萬本,之後陸續引進《錢買不到的東西》、《反對完美》,皆引起廣大迴響。

桑德爾承襲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西方哲學傳統,強調以對話作為哲學引導,因此他不論講課或寫書,都擅長以問答切入,更從兩個兒子還小時就在餐桌上演練。

座談中,來台邀請人龍應台部長提到她兒子讀高中時,曾因iPod被沒收而打算向學校抗議,「如果是您會怎麼建議他?」

「我會問他,為了iPod而發起抗議,這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經驗,還是花這個精力在別的地方會更值得?」桑德爾說:「從正義的角度來看,他感到受到不公的待遇。但我要問的是『判斷』孰輕孰重,也就是亞里斯多德說的『實際的智慧』,考慮是否把道德能量保留來爭取更大的權益。」

由於桑德爾在《錢買不到的東西》中,提出「市場與道德」的思辨,因此他在台灣便被要求針對台灣近日財團是否該購買媒體的熱門討論提出看法。

桑德爾說,媒體集中化是目前全世界共有的危機,將對公民論壇產生威脅,「避免媒體被少數人掌控是很重要的事,我主張立法限制市場的力量,以保護媒體自由多元的聲音,但我無權為台灣決定,每個社會都應透過討論找到自己的方式與執法細節。」

桑德爾的《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以深入淺出的筆調,將哲學思考帶入公民議題。《正義》分章從功利主義、市場角色、康德與羅爾斯的自由主義,談到公民意識,他引領讀者用哲學的角度,看華爾街抒困案、同志婚姻合法化、《反哄抬法》等美國社會實例,引導人們進行道德與公共議題的探討、義與不義的思辨。

《錢買不到的東西》就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賣的現象,像是代孕服務、排放碳權利等都可出售,重新思考市場與金錢的角色,維持他簡明流暢的筆調,將艱澀哲思化為引人入勝的篇章。

桑德爾表示,這兩本書的主題正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挑戰,一是公平與正義,二是市場逐漸掌控我們的生活,當愈來愈多東西,包括政治影響力、更好的醫療、治安良好區域的住宅,都能用錢買到,這不止是貧富差距,更加深不平等造成的痛苦,這也是為何我們必須重新反思市場與道德的關係。

雖然二○○八年金融海嘯,促使大眾開始想反思市場力量,但他坦言,這種反省遭遇到最大的抗拒,就是來自最市場至上的美國。

他說,純粹的自由市場論者反駁他,限制買賣就傷害了個人自由。不過桑德爾以性交易為例,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會質疑買春、代理孕母、或買賣器官的道德性?他反對任何東西都能成為商品,因為當一切都能待價而沽,比如付錢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一旦讓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變成商品,它們會沉淪腐化。

在亞洲巡迴演講時,他見到讀者對於這些討論的渴求與熱情,他振奮地說:「民主社會並非不會犯錯,但我們可以透過公開的公民辯論來修正,在不斷的討論中持續修正每一次的決定。如果讓市場做決定,就是掏空公民辯論的空間。」

 

他表示,在牛津大學讀博士時,因為離家,讓他能跳開來有距離地從外回看美國社會,也開始質疑過去習以為常的、美國強大的個人主義傳統。「比如我多年後回到美國,在超市看到四十五種牙刷,第一次感到驚訝。於是我便結合所學,開始思考美國個人主義過度、消費過剩問題等等。」

他自認受亞里斯多德德性倫理的影響很深,他認為,自由主義中對法律與政府中立性的假設並不可能。他更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只有個人美德,還有共善成分,人與人的群體關係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與判定,「也因此我除了強調美好的生活,更強調眾人的福祉,以此修正原本的個人主義。」

他也提到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倫理觀,與亞里斯多德有不少相映之處,他對於兩者跨文化的連結很有興趣。

桑德爾常獲邀至世界各地講學,曾於巴黎索邦大學任客座教授、在牛津大學的坦納人類價值講座講學,也是英國BBC廣播公司里斯講座的講者。近年《正義》等作譯至台灣、大陸、韓國、日本,他的聲名也遠播亞洲。二○一○年三月他受邀到上海復旦大學演講,吸引數百名學生提前好幾個鐘頭到會場占位。二○一一年福島核災後,他也受邀訪日演獎提供建言,在東京演講一票難求,今年再度訪日,抵台前剛結束訪日行程

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簡介:

1953年03月05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中對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的批評而聞名。桑德爾於1975年畢業於布蘭迪斯大學。後來到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師從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這裡他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得到羅德獎學金。1980年起他擔任哈佛大學大學部通識課程「正義」(Justice)的主講,到目前為止已有14000多名學生修讀了這門課程。此課程連續多年成為哈佛大學註冊人數最多的課程,2007年秋季更是有1115名學生選擇了該課,創下了哈佛大學的歷史紀錄。2009年秋系,哈佛大學啟動的課程公開化項目也首推了該課程。

 

其著作有: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1982年)

《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1984年)

《民主的不滿: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1996年)

《公共哲學》(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2005年)

《反完美案例:基因工程時代的倫理學》(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2007年)

《正義讀本》(Justice: A Reader,2007年)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2009年)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2012年)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2012年)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