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加捕撈 白海豚一年少一隻 民間催生海洋部
綜整自台灣立報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01月09日10年減少一隻才正常
長期研究白海豚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指出,2006年至今,研究團隊共累積500多趟野生調查紀錄,可辨認出74隻不同的白海豚。「但是2008年起還能看見68隻中華白海豚,今年卻只見到62隻,我們猜測不見的那幾隻是因為擱淺而死亡。」周蓮香直言,白海豚族群若10年減少一隻,還算正常,現在卻是每年減少一隻。
根據周蓮香的研究,西部沿海白海豚大致分為南北兩個族群,兩大族群中,部分白海豚偶而會跨越界到另一邊,這幾年,南方族群的白海豚往北邊遷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南方族群出沒的外傘頂洲逐漸看不到白海豚蹤影。周蓮香說,白海豚向北遷移,不確定是因為環境污染或其他因素,但遷移的確發生。
這些白海豚中,4成身上出現傷痕,其中25%遭鯊魚咬傷,其他則是漁具造成的傷痕,還有螺旋講打傷的痕跡。立委張曉風直言,世界末日之後,人類沒有滅絕,許多物種卻因為人類而消失。「當他們消失後,下一個也輪到人類了。我們必須趕緊保護這些物種,這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政府社區應合作保育
彰化環保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指出,西部海岸受工業污染、人類捕撈影響,導致白海豚生存遭威脅,民間團體期待政府劃設保護區,保障這些物種棲地。「劃設保護區不一定能落實保護。政府必須有資源推廣、與社區合作。」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目前海洋相關事務散落各處,影響海洋資源減少的原因也太複雜,現階段仍未釐清究竟是自然因素或人為影響,不確定該由那個單位出面負責。單一部會可以解決跨部會整合協調的繁複,達到事權統一。
林務局:與漁民溝通中
民間團體呼籲成立海洋部,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劃設保護區難免遇到漁民反彈,也會遇到與其他部會扞格,目前保育組還在強化與漁民和其他部會的溝通。「我們也正在考慮與漁民合作推廣社區保育,增加漁民保育概念。」漁業署建議,可先從白海豚生活熱點率先劃設保護區,之後再連結成線,漁民的反彈不會這麼大。
針對組織改造的問題,研考會綜計處專門委員張高林強調,行政院傾向成立「海洋事務委員會」,而立委提案成立海洋部,這些提案已進入協商。
事權統一 遏止海洋環境惡化
依據研考會資料,目前牽涉海洋事務的政府單位共有22個事權統合,目前組織再造只有海洋事務部,而人員組成只有海巡署,田秋堇比喻有如因為有森林盜伐而把林務局交給警政署一般。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白海豚隻數的下降,顯示台灣的海洋環境持續惡化,原因不外乎撈捕過度造成與白海豚競爭食源、棲地破壞、海洋污染、入侵種之外,此外還有氣候變遷的因素。「最麻煩的是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交互影響下,到底哪一個因素是最重要,目前研究仍搞不清楚。」
邵廣昭認為,白海豚具有指標性意義,每個部會都應該積極的出來面對這個問題,成立海洋部或許能讓過去不曉得誰該負的責任比較多的情況獲得改善。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蔡嘉陽副理事長表示,中部的海域仍持續有污染事件,上周在台西社大的聚餐,赫然發現有海豚肉,無論是污染或人類飲食都危及到海豚生存,在保育的努力上,仍有空隙未彌補,他質疑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後,能改善白海豚棲息環境。他認為政府公權力的行使、資源分配,例如研究保育、民間教育的推廣以及非法取締,會比只有行政事務協調的委員會來得務實。
未善盡保育責任恐遭貿易制裁
「海洋事務在國內權責太分散,而海洋設部是朝野共識,目前東海、南海的情勢以及海洋保育的權責,以協調為主的海洋委員會不足以應付。」邱文彥說,應正視白海豚族群減少的事實,相關部會共同著手與相關團體及漁民溝通劃設白海豚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體會台灣海洋危機。
立委邱文彥也說,白海豚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性物種,在生態系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被國際保育組織IUCN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物種(CR)等級,若族群數銳減恐因未善盡保育責任,遭受國際制裁。
邱文彥表示,依照美國「培利修正案」,對於未善盡物種保護、違法或未實踐國際保育方案的國家,美國政府經認定後,可制裁其國家任何製造品。美國即曾以台灣對瀕臨絕種犀牛及老虎保育不力為由,於1994年8月到1995年6月進行貿易制裁。
各國逐漸重視海洋事務實力
日本已於2007年通過《海洋基本法》,據此設立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擔任本部長。田秋堇說,日本和台灣都是島國,應可學習。邱文彥也舉加拿大、馬來西亞、印尼、挪威、希臘、中國等國海洋事務的編制,顯示各國重視海洋事務的程度,APEC(亞太經貿組織)也成立「海洋及漁業工作組」因應海洋保育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