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台灣" 強化公共建設吸水能力
公共電視 — 2013年03月22日現在的天候不是暴雨成災,就是一滴雨水也沒有,在越來越極端的氣候下,水資源的管理變得相當困難,現在有環保團體,推動「海綿台灣」的概念,也就是希望改造城市變成像是一塊海綿、有更大的吸水能力。
走進台北科技大學的校園,90%的開放空間,地上就鋪著這種能夠透水的地磚,縫隙間還能長出草來,這種會呼吸的地面,讓校園在大熱天,比不透水的路面,涼爽很多。
==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蔡仁惠==
裡面跟外面的(溫度)差
差不多七度 那是有感
就是人有感覺的溫度
大概差兩度以上
所以進到我們校園
就覺得很舒適
現代都市充滿水泥、柏油等不透水路面,在夏季時更容易產生熱島效應,熱到大家要開更強的冷氣。就有專家推出「海綿台灣」的概念,就是把城市內的鋪面,通通變成透水透氣鋪面,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以台中市為例,如果轉型成海綿城市,至少可以降溫攝氏1.6度。
==海綿台灣聯盟發言人 柳中明==
相較於公園綠地(面積)
我們這樣增加差不多八倍
一年來算可以看到這裡
差不多2/3座德基水庫的儲水
而海綿城市的概念,就是讓城市能夠更自在呼吸,大雨來時能夠排水、蓄水,乾旱時地下水蒸發,可以降溫,試圖在極端氣候之下,做更好的調適。
因應氣候變遷 打造「海綿台灣」
自由時報 2013/03/2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2/today-life9.htm
讓台灣都會區地面像海綿一樣吸水吧!或許可以解決水荒問題。
地下可形成濕地生態系統
今天是世界水資源日二十週年,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台灣永續生態工法發展協會等團體發起「海綿台灣聯盟」,號召「一人一坪打造海綿台灣」,將所有道路地磚改為可透水鋪面,為台灣創造七六○三公頃的地下生態面積,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衝擊與改變。
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舉例,透水鋪面地下可形成一個濕地生態系統,鋪面下的碎石層可儲存雨水,樹根可以呼吸,天氣熱時地下水可以蒸發,達到降溫效果。
透水鋪面 壽命長達30年
就單價比較,柳中明解釋,根據台北市政府去年度議會審定工程預算單價資料,施工時,透水鋪面每平方公尺造價二二九二元,一般常見高壓磚則要二三八七元。透水鋪面壽命可達三十年,但每五年就得翻修一次。
環團估算,如果五都道路全數轉型,約可增加城市生態面積十九%至廿三% ,相當於每位市民平均增加十一至廿四平方公尺地下生態濕地;若將可透過透水鋪面滲入土壤的雨水估算,約等於滯洪池儲水效益八七八萬到二○○六萬公噸,相當於新建二十至四十五條韓國首爾清溪川、或十六至卅七座東京地下水庫;年蓄水量可高達四五七七萬到一億一七七二萬公噸,相當於增加○.三至○.九個日月潭水庫之多;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一.六度到二.四度;固定二氧化碳卅七.九到六十.九萬公噸,效益驚人。
汐止中正社區發展協會傅玲玉及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蔡仁惠昨天都分享成功案例。蔡仁惠表示,校園地上鋪著透水的地磚,縫隙間還能長出草來,這種會呼吸的地面,讓校園在大熱天比不透水地面涼爽很多,地面溫度大概降了七度,進入校園讓人感覺很舒適。
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海綿台灣的概念對於解除急驟雨防止淹水是相當好的方法,水利署工程將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