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核電歸零的新經濟思考

核電歸零的新經濟思考

趙家緯
核四爭議延燒20年,而其興建與否對經濟的影響為爭論的重點之一。然而當官方仍於近期文宣覆頌「停建核四經濟衝擊廣泛深遠」的老調時,實應更宏觀的角度,從近期國際上因環境危機而啟動的對既有經濟成長範型的系列分析,來檢視核四存廢對經濟的影響。

既有經濟成長範型的反省

依據知名環境顧問公司Trucost日前發表的《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企業的百大環境外部性》 (Natural Capital at Risk: The Top 100 Externalities of Business) 報告,2009年之時,全球因土地佔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高達7.3兆美元,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其中以最主要的污染熱點為東亞及北美的燃煤發電業、南美洲的畜牧業以及南亞的農業、鋼鐵與水泥業。且依據此分析,若考慮整個產業生產鏈的環境衝擊,則目前的黃豆加工業、肉品加工業每產出1百萬美元產值時,其環境外部成本則已高達150萬美元以上。此分析均顯示全球既有的經濟體系若未能有系統性的變革,藉由政策工具將環境外部成本內化各項商業決策之中,則全球實難奢談綠色經濟或永續發展。

若欲減少環境外部成本,因應大規模的環境危機,則維持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的商業決策模式,只會徒然增加經濟體系的風險。如依據知名經濟學家Nicholas Stern以及研究智庫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的分析,若要抑制增溫於攝氏2度以下之時,則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的蘊存量,只能動用22%。此分析意味著在若欲因應氣候變遷,傳統化石能源業者是沒有成長空間的,而其目前市場上的股價,是存在著碳泡沫化(carbon bubble)的風險。如該分析中引用HSBC的評估,指出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則目前市場上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資產,未來的價值將會降至當前的40%~60%。

但另一方面,目前資本市場上卻未意識到此碳泡沫化危機,如紐約與倫敦證券市場上的投資組合所隱含的碳足跡仍是持續上漲。而全球在未來10年內仍有高達6兆元的資金,投入在探勘新的化石能源。然而從因應氣候變遷的角度而言,這6兆元的資金將只是種浪費。因此若商業模式與金融市場仍未將此碳泡沫化的風險納入考量,那麼未來全球只有面對金融危機或大規模氣候災難兩擇一的選擇。

既有經濟發展範型付出龐大的環境外部成本,而此類環境外部性,亦將反噬成長的果實。面對前述的惡性循環,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以及法國發展署近期共同委託永續歐洲研究院提出了《綠色成長:從勞動生產力到自然資源生產力》 (Green Growth: From labour to resource productivity) 此報告。

該報告指出,過往的經濟發展與研發創新,均著重於提升勞動生產力。如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勞動生產力已經提升了20倍以上。而在此同時,對於自然資源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卻極為有限。因此在今日整體經濟成長率低於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幅度,卻高於資源生產力的進步率的狀況,只是徒然使失業人口持續增加,而整個經濟體所的資源耗用量與污染物排放量,不斷推昇。如從1980年至2008年的30年間,全球資源生產力雖然提升了40%,但整體全球總GDP的增長幅度高達150%以上,導致化石燃料、礦產、木材與穀物等物質的消耗量增加了80%。

該報告更直指,若要邁向永續發展,唯一可行的綠色成長途徑是使勞動生產力的進步率,低於GDP的成長率;而資源生產力的進步率,高於GDP的成長率。故建議各國應盡速推動環境稅制改革與移除環境有害補貼,如藉由能源稅與碳稅的開徵,以降低將所得稅的負擔。

揭露官方的GDP恐嚇術

當聯合國、知名經濟學者甚至是金融業界均紛紛思考面對嚴峻的環境危機,既有經濟發展範型該如何調整之時,若將目光移回同時面對核災風險、氣候變遷、產業轉型等多重危機的台灣,卻會驚訝的發現各大經濟智庫提出的論調竟是如此貧乏。

如面對核四停建對經濟的影響此一議題,無論是經建部門或是各大經濟智庫,均依循著若停建核四,則需以燃氣發電彌補其供電缺口;而因台電提供的資料中,燃氣發電的成本為核四的兩倍,因此停建核四就會造成電價增加,致使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民間消費規模縮減,致使經濟成長趨緩,導致失業人數增加。

但各經建部會以及各官方倚重的智庫學者放送著停建核四衝擊經濟的論點,以回應龐大的廢核民意之處,不但不願正視其評估模型基本參數的謬誤,亦不願正面向全民解釋其評估結果。

如依據主計處評估,當電價上漲10%之時,經濟成長率影響程度約在0.13%之間。而依據經濟部的《核能議題問答集》的資料,停建核四,以燃氣發電替代之時,民國107年電價將較102年10月調整後的電價(3.15元/度)上漲約13%~15%。另既有核電廠於114年以前陸續屆齡停役後,估計115年電價將較今年度的電價上漲34%~42%。

這也意味著依照上述的官方資訊,既使是停建核四對整體經濟成長率的衝擊,最多僅0.2%,此影響程度,甚至還低於消費券之影響程度。且此評估結果,乃在高估用電需求與天然氣成本、低估能源效率提升效果以及核四發電成本等錯誤假設條件下所完成。若在基於較為真切的資訊,而且以分年反映燃料成本的增幅之時,停建核四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極微有限。

且兩年前於國光石化爭議之時,經濟部亦屢次以國光石化可帶來2%的經濟成長率來護航其興建之必要性。然最終政府仍是在全民的壓力之下,宣布停建國光石化。因此在面對核四爭議,若仍舊扛出經濟恐嚇論,恐經不起全民檢驗。

擺脫台灣的核泡沫風險

氣候變遷使傳統化石能源企業以及碳密集的經濟體,將處於碳泡沫化的危機。同樣的,潛在的核災風險亦將使台灣的經濟發展,處於「核泡沫化」(Nuclear Bubble)風險之中。

論證核四興廢與否之時,台灣官方雖標舉「多一點理性」、「也要經濟的安全」,但其於討論對經濟之衝擊時,僅單方面提供前述停建核四後,因電價上漲,對經濟之衝擊,卻未曾針對若台灣發生核災之總成本評估進行完整分析。反觀,身處法國此類擁核大國之中的核能相關研究單位,仍願意就「如果福島核災發生在法國」加以探討。

依據法國核能研究所Patrick Momal博士的研究,其指出要分析核災對經濟的影響時,應評估的項目包括:電廠除役與整治成本、替代發電成本、健康成本、農產損失成本、心理影響、疏散圈的土地價值損失、國家印象成本(如對法國旅遊業以及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等項目。

因此根據該單位評估,若福島核災發生在法國,其經濟損失更將達到經濟損失將達5,800億美元,約為該國1年GDP 的20%,高於台灣一整年的GDP。各類經濟損失中,其中以國家印象成本最高,佔總損失的39%,而疏散圈的土地價值損失次之,佔總經濟損失的26%。此外該分析中指出,為填補核電停機以及提早除役後的發電缺口,需以其他發電的發電來填補,而此增加的成本,亦需視為核災的經濟損失,影響程度達總損失的21%左右。

從法國的研究中,可知一國的經濟發展,若仰賴號稱低廉的核電來供應假像的便宜電力,反而是將整體社會的經濟成長果實,暴露在核災風險之下,隨時有泡沫化的風險。

因此探討廢核對經濟的影響時,真正理性的思維應是判斷台灣是否要為了號稱的0.1%~0.5%的GDP成長率,加深台灣經濟體的核電泡沫化風險。台灣是否仍要深陷於以核廢料剝削弱勢民眾的蓄奴型發展泥淖,而喪失了邁向「在環境承載能力限制下,增進民眾福祉與社會公平為前提」的綠色經濟契機。

引用來源:台灣立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