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台灣發展綠能的機會與挑戰

台灣發展綠能的機會與挑戰

中國時報
近日民間針對核四廠續建與否的政策辯論如火如荼,如此的重大公共政策討論,顯示台灣民間組織與菁英參與並影響政策的形成與規畫已愈來愈積極且深化,這或許與核能政策較具社會敏感性所致。此次核四的民間辯論,係一場政策規畫的先鋒,值得在其他公共政策議題上續行再試。

有關核四問題,擁核團體的立場顯然是在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核能風險所做的折衷政策選擇,而反核團體則著眼於核能不安全的政策立場,然而無論是擁核或反核,它將是一場環境與經濟之間長遠的拔河戰。其實,核四爭議並非一場「零和賽局」,此時為化解社會對核四的疑慮,政府應該可以向人民承諾,當能源多元化技術、替代能源技術以及綠能產業技術成熟並可以確保台灣不缺電力時,台灣當然要停建核四。

其實,公共政策經常是妥協與配套的綜合體,政府可以一面經由立法程序,採取「問信於民」的公投途徑來解決核四爭議;另一方面也要展現積極發展替代能源技術與綠能產業的政策決心。例如研議並公布「替代能源產業發展政策」、「綠能產業技術發展政策」、「能源儲存技術發展政策」等,雙面出擊才能化解社會對核安的爭議。

近日社會隱約醞釀一股反省綠能發展的挑戰,直言台灣風力發電阻礙重重。目前全台約有三百支風力發電機組,未來政府如要增加替代能源發電量,可能繼續挑選桃、竹、苗沿海風力強勁地區,設置更多風力發電機;然而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因「鄰避情結」,可能會反對風力發電機的設置,例如:居民會因為風車離民宅太近所產生的噪音、安全危害、生態破壞等居住品質問題,或其可能因此引發的房價、地價下跌等問題,而反對在他們的居住區附近興建風力發電機。

面對當前核四爭議問題,政府可能不必在擁核的政策上一再辯解停建核四對台灣經濟的傷害,因為在核安與經濟問題的政策衝突上,政府其實仍有解套的空間。例如行政院可以對社會承諾並積極展現推動能源多元化以及發展綠能產業的政策決心,並且明確提出降低核能依賴的合理時間表;換言之,政府宜扮演火車頭帶頭發展替代能源產業技術,使發展替代能源產業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新共識。

然而如何讓這個新共識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首先,台灣的替代能源政策內容應該涵蓋南台灣太陽能發電、北台灣風力發電、東台灣海洋發電的政策思考;其次,針對發展綠能技術,追求低碳目標,政府與企業應該進行第二次合作。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基本上是建立在政府與企業合作的獨特制度上,並從而形成台灣發展經驗的基礎,這是台灣政府與企業的一次成功合作;當今韓國的文創產業、影視產業、手機產業的成功之道正是韓國政府與產業有效合作之成果;再如德國發展綠能產業的經驗也是有賴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當前社會反核的氛圍和氣勢銳不可擋,政府與替代能源企業應共同思考如何推動能源多元、如何發展綠能、以及如何開發電力儲存技術,並且著手進行合作。唯有如此,才能讓核四爭議成為凝聚台灣公共政策新共識的契機。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