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我見我思-企業可以不一樣

我見我思-企業可以不一樣

謝錦芳
目睹各種不公不義或令人不忍的現象,社會創業家以創新或創業行動回應,創造了不一樣的企業。《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共同作者、輔大企管系教授胡哲生指出,「訪談過程中,我只有驚訝自己過去的無知與汗顏自己的冷漠。」

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遠低於預期,全年「保三」並不樂觀,民眾殷切期盼馬政府優先拚經濟,其次是縮短貧富差距。許多人以為經濟大幅成長之後,全民自然可以雨露均霑;事實正好相反,多年來經濟雖有成長,但財富集中在金字塔頂端,受薪者實質薪資大倒退,使得財富分配更加兩極化。

一般企業以獲取股東最大利益為依歸,當獲利大好時,企業樂於提撥部分盈餘做公益,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博得好名聲;當業績不佳、甚至虧損時,這些公益捐贈也跟著縮水或消失。

與此同時,也有些企業不擇手段大賺黑心錢,從塑化劑汙染、學校營養午餐肉品含瘦肉精、超市蔬果驗出農藥到粉圓與黑輪含毒澱粉等事件,在在顯示某些不肖業者為賺取自身最大利益,不惜毒害整個社會。

慶幸的是,並非所有企業都是黑心的。民間有一群社會創業家,默默推動創新的企業經營模式來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創業家,有人關懷原住民部落生計,有人為身障者開拓工作機會,有人為百年茶廠開創生態教育新使命,有人推廣有機農法並帶動農村社區轉型,各自從不同領域發揮專長,最終達到自給自足、永續發展的目標。

最近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策畫《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書中,介紹了九個社會企業的實戰故事,包括光原社會企業、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日月老茶廠、芳榮米廠、喜願共和國、上下游新聞市集、《大誌》等,有些從非營利組織(NPO)出發,有些從一般企業轉型,有些是社區互助團體、合作經營組織,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共同點是賺了錢,多數用於再投資,以幫助更多的人。

政大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指出,「傳統上,企業從盈餘中捐贈一部分,交由NPO從事社會公益。社會企業則以愛心出發,運用創意開發弱勢族群的潛能,並使其投入市場經濟,將原本需要社會捐助的對象轉化為生產力的來源,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尊嚴。」

目睹各種不公不義或令人不忍的現象,社會創業家以創新或創業行動回應,創造了不一樣的企業。《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共同作者、輔大企管系教授胡哲生指出,「訪談過程中,我只有驚訝自己過去的無知與汗顏自己的冷漠。」

當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政府受限於財政拮据,無力擴大各項社會福利與救助之際,社會企業是民間協助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的一帖良方。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