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動看守郊山、破除步道水泥迷思
台灣立報 — 2013年05月26日議員與政府皆以「步道等於鋪面」、「沒有鋪面就是荒廢」的迷思,將天然透水、在地特色的土石小徑鋪上外來的水泥;而以為一勞永逸的水泥鋪面與裸露鋼筋卻毀損成為危險因子,造成工程發包永續,再多的經費都不夠用,這些作為正蠶食鯨吞今日台北淺山生態系的完整性,導致人們本想藉由走步道親近自然,然而鋪面工程卻使動植物生態棲地遭到破壞,而距離城市越來越遠。
2012年全國環境NGO會議,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在此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的新思維下,不只是前述生態破壞的問題,進口的水泥材料在其從生產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而且會蓋住天然泥土與樹根,造成土地缺乏保水環境;而天然步道不但走起來不傷膝蓋,降低熱島效應,且步道周遭生意盎然,只要透過適當分散的導水,就可避免溼滑泥濘,甚至運用在地石材重現古道人文特色。
為建立雙北近郊里山步道監測守護的基礎資料,民間團體招募訓練志工進行郊山步道鋪面普查行動,將鋪面分類成水泥步道、天然步道、棧道、木屑或枕木步道、碎石、石材、木階、石階,以及其他人造物等項目,將近60名志工實地踩踏進而在地圖上建立步道鋪面變化的資料,至今完成達214公里、112筆新北市與台北市的郊山步道調查,其中台北市完成55筆、新北市完成57筆,總計完成進度已達4成,並已於今年全國環境NGO會議上公布初步成果。
從目前資料來看,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已經高達7成,天然步道僅餘1成,水泥覆蓋率相當驚人,而其他2成也多鋪設成棧道或碎石等人工化鋪面;相對於台北市,新北市的自然程度較佳,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約2成5,而天然步道比例則還有超過4成,然而其他人造物鋪面則有許多民眾自力鋪設的地毯、輪胎等廢棄物。
以平均5千元/公尺的步道工程造價來計算,目前工程鋪面的步道造價已經投入約5億元的人民納稅錢;而以每生產1公噸水泥將排放880公斤二氧化碳來計算,目前調查的水泥步道已排放2,734公噸二氧化碳。在此政府財政困難、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飆高的時刻,我們應當重新整體思考步道生態美學與經濟效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