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林毅夫建言: 政府引導創新 擺脫薪資停滯

林毅夫建言: 政府引導創新 擺脫薪資停滯

謝錦芳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接受專訪,暢談完成最新著作的心路歷程,同時針對台灣經濟低迷提出剴切建言。他建議政府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發揮因勢利導作用,企業加強開拓大陸市場,讓台灣擺脫薪資停滯的困境。

新結構經濟學

二次大戰後,拉美經濟學家提出結構主義,強調結構變化的重要,建議政府透過干預來糾正市場失靈;許多開發中國家以政府主導工業化進程、直接配置資源進行投資,結果卻失敗了,因為其目標產業不符合國家的比較優勢。這一派的論點為「舊結構經濟學」。

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強調遵循比較優勢的開發中國家,擁有最佳機會獲得競爭力,可成功提升其稟賦結構,利用潛在後發優勢維持產業升級,增加國民收入。

「新結構經濟學」強調要素稟賦,包括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在全球化浪潮下,為何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生產出更便宜的產品?答案在於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要素稟賦,一般而言,低收入國家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上有稟賦優勢,而高收入國家在資本上具有稟賦優勢。(謝錦芳)

林毅夫建言: 政府引導創新 擺脫薪資停滯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暢談完成最新著作的心路歷程,同時針對台灣經濟低迷提出剴切建言。他建議政府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發揮因勢利導作用,企業加強開拓大陸市場,讓台灣擺脫薪資停滯的困境。

擔任世銀副行長期間,林毅夫不斷思索如何協助貧窮國家趕上富裕國家,為繁榮經濟擘劃一套具體可行策略,去年六月底卸任後,陸續完成《新結構經濟學》、《繁榮的求索》等英文著作,繁體中文版近日由時報文化出版。

以下為訪談紀要:

新結構經濟學 為窮國謀翻身

問:卸下世銀副行長職務後,您一口氣完成《繁榮的求索》、《新結構經濟學》等多本著作,你希望讀者從中學到什麼?

答:如何協助一個國家從貧窮邁向富裕,一直是我多年來的思考。《新結構經濟學》主要探討傳統農業經濟轉變為現代經濟的過程中,其背後的決定因素;為何有些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有些國家卻逐步衰退,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為何。

二○○七年,我赴倫敦劍橋大學擔任馬歇爾講座,當時已提出一個初步理論架構,但還沒有命名。二○○八年六月赴世界銀行擔任首席經濟學家,有很多機會訪問開發中國家,並且與歐美頂尖經濟學家交流,加深了我的理論架構,一年後正式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的名稱。

《新結構經濟學》以理論的形成、發展與實踐為主,適合對經濟學有興趣的研究者或學生參考,書中有三位知名學者包括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約瑟夫.迪格利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經濟教授安妮.克魯格、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等人提出評論,我分別予以回應。《繁榮的求索》以通俗易懂的筆法,把新結構經濟學的精神與意旨,透過各國的發展經驗加以分析,幫助政府決策官員或一般民眾深入了解。

加速產業升級 台灣當務之急

問:台灣經濟曾亮麗反彈,今年又陷入低迷,平均實質薪資倒退至十六年前,你能否從「新結構經濟學」觀點提出建言。

答:台灣的薪資成長停滯,顯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腳步太慢,應加速往「微笑曲線」兩端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有些低附加價值產業移出了,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沒有形成,於是陷入薪資成長停滯的陷阱。

韓國近年大幅超越台灣,因為韓國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面有顯著成長,台灣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方面都太慢了。所謂產業轉移,是利用海外較低生產成本,創造第二春,企業生產成本降低了,競爭力相對提高了。

其次,台灣把低附加價值產業移轉出去,可創造產業升級的條件,新機器設備可以在台灣生產。目前許多台商在大陸設廠,中間原材料和機器設備都從台灣進口,創造新的需求。因此,加速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是台灣擺脫經濟低迷的當務之急。

發展比較優勢 所得增長最快

問: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後,台灣服務業者感到威脅,引發不小反彈聲浪,你怎麼看?

答:這是台灣產業進一步升級的絕佳機會。在後工業化時代,服務業比重會越來越高,從金融、研發、法律等各層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台灣製造業到大陸投資,同時需要相關金融、法律服務,「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台灣的服務業打開大陸市場,他們可以同時為台商與大陸廠商服務。

問:各國追求經濟成長時,主要以GDP為指標,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利茲批評這項指標不完整,必須加以改良,台灣打算建立「幸福指數」,你的看法?

答:從新結構經濟學角度來看,一個國家依比較優勢發展,所得增長最快,創造最多就業機會,工資也會增加最快,與此同時,政府發揮因勢利導作用,收入水平提高之後,進一步注重生活品質,縮小貧富差距。新結構經濟學最終目標是提升民眾的幸福,此與建立「幸福指數」的目標是一致的。

看好中國後發先至 20年經濟可保8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訪】

儘管近期國際機構紛紛調降中國經濟成長預測,擔任大陸政協常委的林毅夫依然認為,中國經濟未來二十年可以保持八%以上,到了二○二○年,人均所得可翻一番,前提是中國必須發展比較優勢,政府扮演因勢利導的角色。

林毅夫相信,中國積極運用後發優勢,可以保持超越已開發國家經濟增長速度。

過去卅三年來,中國經濟平均成長率達九%以上,未來中國是否還能維持如此高成長,許多人持保留態度。

世界銀行發表「中國二○三○報告」時指出,中國如果沒有積極改善政府干預、社會不平等、法治薄弱、環境汙染等問題,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先前高增長模式是無法持續的。

世銀同時預測,到了二○二一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腰斬為五.九%,二○二六年降至五%。

對此,林毅夫表示,從東亞經濟發展模式來看,中國若能掌握後發優勢,有潛力比已開發國家成長快數倍。他舉一九五一年的日本,一九六八年的新加坡,一九七五年的台灣,一九七七年的韓國,這四個經濟體維持了長達二十年的高成長,當年她們人均所得相當美國的廿一%,而中國二○○八年人均所得正好是這樣的水平,如果政府能發揮因勢利導作用,排除發展瓶頸,他相信中國未來二十年的增長是樂觀的。

由於大量舉債投資,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成為一大隱憂,國際信評公司陸續調降中國的債信評等。不過,林毅夫認為,這些地方政府債務因有抵押資產,且大陸未開放資本帳戶,並擁有全球最高的外匯儲備,不致於引發類似歐債或亞洲金融風暴等系統性危機。

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推出的「安倍三箭」,林毅夫持保留態度。他表示,安倍經濟學主要靠央行擴大印鈔票,同時讓日幣大幅貶值,但日本利率已趨近於零,日本商品貿易部門主要與歐美競爭,日幣貶值能創造的空間相當有限。他認為,日本最大問題是產業升級,日本的金融、零售等服務業效率差,必須大幅改革,但目前尚未看到這方面的努力。

韓國搶進大陸 台灣應加緊跟上

中國時報【謝錦芳╱專訪】

台、韓競爭激烈,韓國在面板、手機等產業均略勝一籌,台灣如何突圍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指出,韓國政府與企業積極耕耘大陸市場,不僅成立基金與北京大學合作舉行國際論壇,現代汽車、三星電子在西安建立生產基地,三星集團更考慮把總部移往大陸,相形之下,台灣應該加把勁,加強開拓大陸市場。

林毅夫指出,二次大戰後,只有二個經濟體從低收入進步到中等收入,現在是高收入國家,剛好一個是他的出生地台灣,一個是韓國,兩者都發展出符合比較優勢的經濟。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林毅夫指出,台灣與韓國最初均發展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的產業,符合其比較優勢,在推動市場經濟之際,政府均扮演重要角色,結果企業競爭力提升,累積大量盈餘,因此創造了東亞經濟奇蹟。

台灣的人均收入早期大幅領先韓國,二○○四年後逐步被韓國超越。林毅夫指出,韓國政府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方面採取主動積極態度,並調整策略使韓國進入與潛在比較優勢相符的產業。例如,汽車領域,韓國早期集中於進口零件組裝,屬於勞力密集;電子產品方面,韓國早期發展家用電器如電視、冰箱與洗衣機,隨後移轉到儲存晶片。經歷半世紀成長,韓國成功地升級到汽車製造與半導體等產業。你能想像,韓國早期人均收入曾低於埃及、塞內加爾嗎?

林毅夫說,台商赴大陸投資比韓商來得早,但後來台灣在政策上採取「戒急用忍」保守策略,影響台商西進的腳步。以台積電八吋晶圓廠移轉大陸為例,當時政策上遲遲未核准,實際上阻礙了企業進行升級的速度。

台灣應如何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腳步呢?他指出,可以參考要素稟賦相同且人均收入高一至二倍的國家,例如某些產業在某些國家成功發展,表示這些產業符合該國的要素稟賦,究竟是那些產業符合自己的比較優勢,政府研發單位下功夫研究,「他國的夕陽產業,可能是我國的朝陽產業。」

對於新結構經濟學的實踐,林毅夫提出實用指南「二軌六步法」,包括選擇正確目標、排除產業升級障礙、吸引全球投資者、獎勵技術創新、創設工業園區、提供產業先行者足夠誘因補助等。這些方法許多是他早年在台灣向企業前輩請教的心得。

延伸閱讀:英國《金融時報》“林毅夫命題”關乎中國經濟轉型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分類: , ,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