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系列報導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系列報導

陳碧芬、謝錦芳
「我們必須走出社會瀰漫的內耗氛圍,太多的空轉、對立與激情也必須沉澱下來」,44位各領域菁英、34位名師在為時1個月的余紀忠講堂種籽營中,深切表達他們對國家社稷的省思、期盼與行動。

走出內耗 發揮自我 創新台灣價值

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我們必須走出社會瀰漫的內耗氛圍,太多的空轉、對立與激情也必須沉澱下來」,44位各領域菁英、34位名師在為時1個月的余紀忠講堂種籽營中,深切表達他們對國家社稷的省思、期盼與行動。

他們將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與會學員認為,台灣已被亞洲新興經濟體迎頭趕上甚至超前,面對嚴峻的國際挑戰與網路資訊全球化的壓力,新課題不斷,潮流在變、時代在變,往日的經驗已不足以作為未來發展的憑藉,前瞻與宏觀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課題。

學員同心 追求實在年代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的種籽營宣言,昨天也由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中研院士朱雲漢、成大副校長何志欽、余紀忠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林聖芬、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台大法律系特聘教授葉俊榮共同具名,一致決定更進一步凝聚力量尋找夥伴,啟動「余紀忠講堂種籽營」,追求實在年代,為下一代種下希望的種籽,扛起進步的責任。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規劃密集課程與學員,過去1個月每個周六、日全天在基金會上課,以分組方式組織工作團隊;昨(27)日起在陽明山舉行2天的工作坊,營隊學員與各領域名師進一步深入對話,形成專題與行動計畫「Project & Action Plan」,最後向全營隊進行專題發表,並推選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弘暉為第一屆種籽營班長。

師生合作 啟動循環學習

主辦單位表示,這是以系統式思考結合體驗與對話模式,由師生合作經營學習,參與成員由內而外進行〔覺察〕→〔對話〕→〔修正〕→〔行動〕的循環式學習模式,搭建參與跨領域的知識與實務平台,建立推廣與落實的行動方案。工作坊綜合討論主持人黃榮村表示,種籽營以以5個面向,7大議題探討多元面向,培養宏觀、敏銳與相互學習的基礎,抓住時代的脈動。

台大教授葉俊榮昨天指出,台灣顯然已面臨發展的瓶頸,但國人自己面對可能的侷限又如何看待?例如很多公共政策的推導,是把台灣放在兩岸架構?或世界架構?倒底台彎是兩岸的台灣?或世界的台灣?而資源欠缺等已然存在的天然環境,國人心態上是儘量避開?能不碰就不要碰?諸如此類每個課題都是多元的,而國人是要讓多元呈現就好,還是要將之融入作為台灣活力來源?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朱雲漢也指出,台灣缺乏自主性的中長期規劃,社會缺乏練習公共政策的論述,政治過程是應付名嘴、應付突發事件,而且社會事件在左右政府的能力,人民事事期待政府來做,但政府的稅收卻只占GDP的12%,澳洲可高達30%,「我們的政府可以做多少事?讓我很憂慮」,他強調,一個社會,政府該做什麼?社會要如何分擔?

是要對話的,台灣各領域都曾觸及到問題,卻沒有平台架構可以深入探討與解決。

余範英: 發揮公民勇氣 別只當路人甲

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營主任余範英昨天表示,「求進步,是好難的事」,因為碰到問題就要解決,不能積壓、放任不管,20年來,社會的進步實在不夠,國家的整合也不夠,期待從種籽營的啟動與播種,讓大至社會、小至個人,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擔負起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

余範英指出,全世界都在面對挑戰,國家也在轉型,每個人都要知道如何轉變,應不斷面對問題,迎向挑戰並訂定目標,走向真實社會,在能力充沛的同時關心弱勢,苦民所苦,尤其是種籽營隊的菁英學員,她殷切要求,「請不要再作『路人甲』!」

針對企業界,她呼籲,大家都立足於台灣這塊土地上,企業經營追求獲利,時時面對全球競爭,用心於提升自我能力,也應該為進步社會的公共事務,作出良心與責任心。

「這是談何容易啊~」,籌備好久才讓余紀忠講堂種籽營順利開始的余範英,以自己經驗和企業界分享,長期以來的政治因素、社會風氣,國人普遍對於公共議題缺乏關心,或不知如何參與,亦或討論的方式難以深入且全面性的思考,偏偏當今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已不同於過去傳統的單向思考,社會及公眾議題日趨複雜,需要有全面性、系統性、多元化的思考觀點,才有可能解決現今社會繁瑣、連動且複雜的問題,因而促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種籽營的動機。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昨天指出,台灣現在很不好的情況之一,是情境「像清末」時期,每位官員都說,自己沒有權利,沒有權利決定任何事情,面對問題也不知如如何下手,感覺上,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卻面臨「開門沒有把?」的窘境,讓人禁不住想問,「權利,流失到哪裡了?」。此外,是路人甲的心態,從上層到下層面對任何事都不關己,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

余範英表示,44位菁英過去沉潛於各專業領域,分別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工作累積的豐富經驗,在這次種籽營交到朋友,也從公共議題名師授課中聽到想聽的知識,大家匯整出關心的議題來,成為承諾的啟心動念;跨領域的溝通平台一旦建構,接下來就要持續對話,再往前走,是要擔負責任,對話與行動,短期問題要找出來、並予以解決,長期問題要有方向,以呈現國家社會的進步風貌,傳承世代的重任。

政府債台高築 薛琦:加稅這麼難嗎?

中國時報【謝錦芳╱台北報導】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昨日在「余紀忠講堂種籽營」指出,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若加計公保、勞保與全民健保等潛在債務,實際債務占GDP比率超過百分之一百,比歐洲許多國家都來得高,還好台灣沒有外債,否則早就破產了。他表示,「加稅是未來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財政部向來強調,台灣的財政非常健全,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遠低於歐美各國。不過,薛琦昨日戳破這項說法。他對著現場多位企業界人士指出,台灣實際債務占GDP的比率,比官方統計高出一倍以上,為何目前政府依然可以順利運作?「這是因為台灣像日本一樣,沒有外債。」

薛琦毫不避諱地問,「加稅有這麼難嗎?這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他指出,台灣的加值營業稅率僅五%,是全世界最低的;其次,台灣的房地產持有成本低得不像話。他舉例說,位於仁愛路的豪宅帝寶,屋主要繳的地價稅竟比管理費還低,非常不合理;由於房地產稅率偏低,稅基也減少,讓房地產炒作空間大增。

政府財政陷入困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指出,五年後,台灣的人口將出現負成長,屆時勞動人口減少,繳稅的人變少,老年人口比重逐漸提高,醫療和社福成本大增,財政壓力將更大,財政改革已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

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閣員像路人甲

中國時報【謝錦芳╱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昨日在「余紀忠講堂種籽營」中指出,「台灣最大問題是政府使不上力,許多閣員權力好像流失了,想打開大門,卻找不到門柄,這是非常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職位愈高 無力感愈大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七月舉行為期一個月的「余紀忠講堂種籽營」,邀請歷任與現任部會首長、學者專家,及各界社會菁英展開跨領域對談,並於廿七、廿八日在陽明山中國麗緻飯店舉行兩天一夜的工作坊。

王汎森從歷史學者的角度提出觀察。他說,「政府首長們的權力似乎流失了,有心推動改革,卻找不到著力點,職位愈高,這種無力感愈大。」其次,「不論職位高低,普遍有路人甲心態,冷眼旁觀,卻不主動參與。」王汎森又表示,自己不是財政專家,但也看得出政府財政面臨危機,台灣的租稅負擔率非常低,這樣的財政是無法持久的。

朱雲漢:稅收全球倒數

針對台灣未來,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憂心忡忡地指出,「我們期待政府推動改革,但目前稅收占GDP比率僅十二%,幾乎是全球倒數,隨便舉例,澳洲就達三○%,比台灣高出一倍以上。財政困難下,能期待政府做什麼?」

台大法學院特聘教授葉俊榮指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任內聘請經濟學者尼古拉.史登完成重量級的《史登報告》,英國全力投入溫室氣體減量,如今這項報告成為各國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參考。台灣擁有許多優秀人才,應可以在某些重要議題上做出成績,「可惜目前社會動能出不來,大家甚至有快窒息的感覺。」

黃榮村:訂中長期目標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在國內引發極大爭議,政務委員薛琦引用狄更斯名言,「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認為,台灣的未來一定要走向開放,並指「近來台大經濟系部分老師批評《兩岸服貿協議》,其中有些論點與事實不符,感到很遺憾。」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歸納指出,面對爭議問題時,必須盡力尋求均衡,找出解決方案,如果短期內做不到,也必須為中長期發展訂定目標。

余範英:台灣改革太慢

中國時報【謝錦芳╱台北報導】

全球化競爭壓力下,台灣面臨許多挑戰,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昨日指出,政府除了興利,更要重視分配,面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問題。她同時期許「余紀忠講堂種籽營」學員,發揮關懷社會的力量,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千萬不能做路人甲。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連月來邀集台北論壇董事長蘇起、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成大執行副校長何志欽等卅四位名師現身說法,產官學社會菁英包括CNEX基金會、紀錄片導演張釗維、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林三元、泰山食品董事長詹岳霖、丸莊醬油董事長特助莊偉中等四十四人參加。

種籽營每周六、日針對五大議題進行研討,即使蘇力颱風來襲,學員們依然冒著風雨趕來上課;廿七、廿八日進行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由各組學員發表專題報告,並授與結業證書。

余範英指出,基金會自一九九九年起策畫「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接著舉辦「實在年代」系列講座,均是圍繞著「環境永續」、「公與義」兩大主軸。

余範英說,這些年台灣面臨各項轉型壓力,但進步速度不夠快,改革步伐太慢,被亞洲新興經濟體趕上,必須趕快走出內耗氛圍,勇敢面對未來。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連月來透過討論與對話,建立跨界、跨產業平台。工作坊結束後,余範英期許學員們本於關懷社會的初衷,把所知所學進一步化為行動,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產生正向循環,帶動社會的進步力量。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中國時報
分類: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