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區開發鬆綁 飲水安全亮紅燈
台灣立報 — 2013年08月06日環保署去年召開2次「開發行為位於水庫集水區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規定」專家會議,研議將現行96個水庫集水區分成2類,並於今年3月召開「開發行為位於水庫集水區之環評管理策略研擬」公聽會,8月1日公告「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指出,該公告條文讓砂石碎解業以及洗選非金屬礦物製品的製造業,只要開發單位1公頃以下,便可於攔河堰集水區開發,其中台北市的青潭堰、直潭堰、粗坑壩集水區,新北市的鳶山堰集水區將首當其衝;她強調,一旦修法通過,砂石碎解業進入集水區,將會把大量淤泥帶入攔河堰造成河川淤積,其中可能會有不肖業者將高污染的焚化爐底渣、飛灰混入污染物品,再透過洗選場排入集水區,進而污染翡翠水庫和板新水廠。
法規放寬 旱象暴雨極端化
面對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環保團體擔心,這次環評法規的鬆綁,只會讓大台北的旱象、暴雨更加極端化。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易淹水地區召集人徐蟬娟表示,政府編列250億整治石門水庫、2百億進行繞庫排沙工程,一方面花納稅人的錢整治水庫,一方面卻鬆綁法規讓業者開墾,十分矛盾;她說,上個颱風才剛造成石門水庫淤積,淤泥蓋過整個鳶山堰,如果又讓業者開發,石門水庫的淤積只會更加病入膏肓。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強調,台灣高山剝蝕率是東亞的22倍,全世界河川含沙量,台灣的濁水溪排名第2,亞於黃河渭水;每50年地震會造成台灣島山體的鬆動,每1年颱風會造成高山崩塌,2013年全球二氧化碳已飆增至390ppm,未來地球氣溫每上升1度,大氣中含水量將增加7%,「極端氣候的狀況只會空前,不會絕後」,政府不可在這時讓產業進入集水區。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環保署與農委會正大肆修法,除環評法之外,水保法也將修正縮小水庫集水區特定水保區範圍,如此一來,台灣集水區將面臨污染與不當開發的災難。(圖文/姜林佑)
不當砍樹 恐破壞水土保持
除了集水區之外,江翠護樹志工隊召集人潘翰疆指出,此次環評修法的第25、27條要求「海拔1千5百公尺以上高山、自來水保護區、國家公園、國家濕地、沿海地區自然保護區等地區,將可進行新社區興建或舊市鎮擴建,且1公頃已下面環評」,他認為,未來不當砍樹的狀況將會更加嚴重,海拔1千5百公尺是台灣森林的心臟地帶,是降雨雨勢最為嚴重的地區,不當砍樹將會破壞水土保持。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老師張建隆表示,據內政部長李鴻源的學術研究資料顯示,整個台北市都是易淹水區,新北市則是土石流風險區,環保署不應開時代倒車,幫開發單位大開方便之門。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張建隆認為,破壞環評機制的修法,顯然是為政策研提機關和開發單位大開方便之門,嚴重違反環評法的原意精神。(圖文/姜林佑)
針對此項陳情,台北市副局長盧世昌表示站在維護環境的立場,將會把陳情書內的意見轉給環保署,並持續和環保署溝通;新北市水利局水利行政科科長傅墩祺不願表態,僅說會按程序處理陳情書。
環保署綜計處則指出,此次修法是因為屏東縣、南投縣和台南市政府區反映轄內水庫集水區範圍太大,工廠設立超過5百平方公尺就要環評;處長葉俊宏表示,此次環評有加嚴也有鬆綁,環團陳述部分過於誇大,位於第1級水庫集水區無論規模都要環評,第2級水庫集水區則是低污染工廠可免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