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台灣廉價菁英教育 削弱競爭力

台灣廉價菁英教育 削弱競爭力

記者張錦弘
台北市建國中學,堪稱國內明星高中之最,來自各地的三千八百名菁英學生,齊聚九十二個班。不過,這所最頂尖的高中,每年添購、維修教學設備的預算,只有一○八萬元,所以學生至今還在用美援時代的實驗桌。前一陣子,建中校長陳偉泓到韓國參訪,看到韓國政府傾全力培植少數菁英高中,故步自封的台灣,遠遠比不上。

台北市建國中學,堪稱國內明星高中之最,來自各地的三千八百名菁英學生,齊聚九十二個班。不過,這所最頂尖的高中,每年添購、維修教學設備的預算,只有一○八萬元,所以學生至今還在用美援時代的實驗桌。

前一陣子,建中校長陳偉泓到韓國參訪,看到韓國政府傾全力培植少數菁英高中,故步自封的台灣,遠遠比不上。

南韓菁英教育 人力財力餵飽飽

 

建國中學校長 陳偉泓
台灣從高中到大學,都在辦廉價教育,人才培育從高中就輸了韓國一大截,將來如何和人家競爭?  記者王騰毅/攝影
陳偉泓舉例說,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 )附屬高中一年只招收一百四十名學生,預算卻是一般高中的卅倍。校內實驗室多達十九間,有奈米等級顯微鏡、風洞實驗室等先進設備,而且四名高中生就有一位大學教授指導作專題研究,以培育諾貝爾獎得主為目標。

 

近來台灣因推動十二年國教,建中、北一女等校被迫提高免試入學名額,引發台灣到底需不需要菁英教育的論戰。

台灣廉價教育 添設備捉襟見肘

姑且不論對或錯,但是這一趟韓國行,讓陳偉泓很感嘆,「台灣從高中到大學,都在辦廉價教育,人才培育從高中階段就輸了韓國一大截,將來如何和人家競爭?」

 

台大前校長 陳維昭
社會進步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但主導社會發展的,往往是少數菁英,光愛迪生一個人,就抵過幾億人的成就。 記者王騰毅/攝影
台大前校長陳維昭表示,社會進步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但主導社會發展的,往往是少數菁英,光愛迪生一個人,就抵過幾億人的成就。然而台灣社會,卻瀰漫一股反菁英主義,很多人巴不得把建中、台大打成平庸。

 

台灣對菁英教育,又愛又恨,官方也缺乏明確、有系統的菁英教育方針,「明星高中」的資源,比大家想像的還貧乏。

陳偉泓說,以建中為例,扣除人事費,每年總預算約一千三百萬元,但光水電費就花掉八百萬元,每年分到的設備費只約百萬元,捉襟見肘,連用了幾十年的美援實驗桌,也無法完全汰舊換新。

台灣的菁英高中教育,看似仍有些成效,陳偉泓認為,是因為我們採集中式的教育,將同質性高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容易看見教學成效。

12年國教上路 優質反而沒補助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建中、北一女等校的免試入學名額逐年增加,學生程度的個別差異也跟著加大,加上要推動選修特色課程,需要像大學一樣跑班上課,照理說,應該給更多資源,減少班級人數、增加教室,聘更多教師。

不過,陳偉泓說,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建中至今未收到任何一筆額外經費,連高中優質化補助,也因建中已被視為「優質」,而失去資格。

很多人批評,明星高中的菁英教育偏重智育,陳偉泓喊冤。他以建中資優班為例,除了推動自費的海外學習,也很重視服務學習,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日,到部落、偏鄉國中小學,帶動科普閱讀或教小朋友們做實驗,培養資優學生回饋社會、感恩惜福的品格。

 

建國中學實驗室,老師正在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在一旁仔細觀摩。 記者王騰毅/攝影

陳維昭說,不只韓國,大陸也早就發展菁英高中,就他所知,位於安徽的中國科技大學,早在一九七八年,就附設「超常班」,招收各地優異學生,施以特別的教材與課程,西安交大後來也跟進設超常班。

只要資源豐富 不一定要列專案

不過,陳維昭指出,大陸輿論對於培育少數超常班學生,看法兩極化,認為並未培育出多了不起的人物。

陳維昭認為,只要政府給頂尖大學豐富的資源和好的環境,不用專案培養,就可培育菁英人才,如同美國的哈佛、耶魯或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都是政商領袖或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彭宗平則以法國為例說,在一般大學之外,又另外設立「高等技術學院」及「高等師範學院」,專門培育工科、理科的頂尖人才,高中生畢業之後,要先讀兩年預科,日夜拚命念書,才能擠進錄取率只有千分之六的高等技術學院,之後接受三年菁英教育,拿到有別大學文憑的工程師學位。

彭宗平說,法國高等技術學院畢業生的起薪高,法國在航空、核能、高鐵、儀器等高科技領域,之所以能領先各國,和重點培育菁英學生,大有關係。

課程多元彈性 必修不必排太滿

大學要如何才能培養出菁英?陳維昭認為,首先,一定要聘到大師級的學者,教大一物理等基礎課程,帶領學生早一點進入學術的殿堂;其次,大學課程也應該更多元化、彈性化,必修課不用排得太滿,讓學生多方探索性向;也應鼓勵學生早點參與研究,並透過社團活動,培養領導、溝通、合作等軟實力。

不過,佛光大學校長、教育部前部長楊朝祥認為,社會由不同人分工組成,所謂的「菁英」,不應只限會念書的人,應該更多元,從政治、創新研發、文化藝術,到擅長動手操作的人,都應發掘天才,讓他們發光發亮。

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說,菁英要以菁英教育來培養,還是從普及教育中勝出,見仁見智,但是不管怎麼做,都要讓學生有扎實的核心專業能力、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此外,情緒管理、組織能力、文化適應能力等都很重要,教育這樣的人才,一定要有相當的投資。

企業渴求菁英 也該出錢育新苗

「坦白說,台灣一直在走低成本、地攤式的高等教育,如何生產出高品質的人才?」張進福一語道破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大學太多、同質性高,加上政府又不願投資,大家最後只好無奈地隨波逐流。

陳維昭說,用人的企業,也應負起培育菁英的責任,最好的方式,是由產學共設研究園區,一起切磋交流,企業可資助師生研究,大學也能協助企業創新研發、解決問題,例如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就有個「世紀園區」,包括IBM等大公司都在此蓋大樓,產學互動密切,形成雙贏。

引用來源:聯合報
分類: ,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