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灣遺忘的地方
劉克襄 — 2013年09月18日有些偏遠的山區和鄉野因交通建設落後,資源不足,常獲得企業團體的大力贊助。遇到巨大災變時,甚而獲得長期深耕的奧援,然這一沿海區域始終缺乏關愛。在地人常哀怨自嘲,自己是人口優勢的族群,被照顧的福利,卻遠遠不及原住民和客家族群。
以颱風為例最是明顯。南部山區遇到八八風災,引發舉國矚目。來自各界的關懷和物資源源不斷進去,建設支援常超越實質需要。這裡卻恰恰相反,一回一回颱風的到來,每次都引發海水倒灌,整個家園泡湯。長期鹽化的土地,更無從農耕漁牧。只因習以為常,媒體總以簡單的例行性報導匆匆帶過,外面的人更視而不見。
花東地區如今成為許多人尋找美好家園的所在,有機農園、天然栽作和文創手工商品,一個接一個出現,彷彿一首首悠揚樂章的銜續不斷,在那兒蔚成雅致的旅居風景線。但試問,沿著十七號公路或者旁邊的鄉縣小路漫遊,這樣的居家和民宿有幾?地無三里興,一路看到被海水半淹的墳墓,處處裸露的荒廢磚牆,誰敢來這兒尋找安身立命之地?
除了廟寺金碧恢宏,龐然坐落,它早已半癱瘓,或者中風多時。外面的人不願意到此嘗試過活,在地返鄉就業者同樣稀少得可憐。過去只有汙染嚴重的工廠進駐多年,長期影響地方環境。如今是多數廠商都不願設點,因為根本招募不到工人。少數僅存的職業,不是討海採蚵,便是魚塭養殖等艱辛的工作,連一般衛星城市常見的鐵皮屋工廠都不易見到。
下一代的成長尤其讓人擔心,單親照顧隔代教養的家庭多。青少年升學沒指望,吸毒的比例亦高。同班同學不是警察就是黑道,變成這兒的戲謔語言,卻也充分反映整個教育環境的惡劣。
產業規畫和國土政策更是束手無策,只見紙上作業堆疊如小山。我們繼續看到,原本即班次不多的公車路線悄聲裁併縮減,大馬路上的加油站一間間關閉。便利商店一路寥寥無幾。好不容易經營,試圖創造商機的美好景點,繼續不受主流觀光旅遊的青睞。
它果真無可救藥,唯有坐以待斃嗎?遼闊的貧窮,其實自然環境相對地豐富。隨手舉例如黑面琵鷺、黑腹燕鷗等動物奇觀和鹽田、蚵田等物產風土,並不輸國外美景。透過筏渡接駁、小巴觀光的生態旅遊更是大有可塑性,只是未被好好宣傳實踐。台灣的觀光旅遊要更上層樓,這裡若成功,才是真正的改造。
物產亦然。那無法栽作、鹽化的廢田,廣漠地橫陳,我們或可讓農業單位有更多的栽作實驗,嘗試某些雜糧、旱稻,乃至鹹水稻,或者局部還給雜木林。很多友善土地的栽培,可以在此獲得機會,改造為理想家園。繼而之,讓國土找到復育的機會。
在這裡想要改變現狀,恐怕得懷抱無可救藥的夢想和奉獻的熱情。前往東海岸尋找新家園,相對於此,一點也不遙遠不艱難。這兒才真正需要挑戰。曾是烏腳病的落後地區,並未因烏腳病不在而好轉,它繼續是貧窮之鄉,需要更多外界的奧援。
年輕人想要壯遊,想要志工服務,想要守護家園,初始的實踐也不要望向太遠。我們的旁邊,一塊大量超抽地下水,遼闊的廢耕地帶,一直在等待大家伸出援手。
你注意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