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舉行的兩岸和平論壇周六(12日)落幕,雖說標榜學者對話、暢所欲言,但是過程卻不時出現不和氣氛。
兩岸和平論壇的學者有中國大陸多所台灣研究單位和台灣的大陸研究單位派員參加,國民黨和民進黨也有成員以個人或者民間基金會的名義與會。
台灣的媒體報道說,本次論壇的紀要也是雙方妥協之下的產物,其中例如「公務機關人員」一詞,都需要雙方折衝,顯見彼此的差異。
另外,兩岸學者在討論期間據稱也出現不少交鋒的場面,例如中國學者朱衛東稱「兩岸的和平協議是國內協議」,就無法得到台灣方面學者的認同。
而台灣學者提出中華民國實質存在,也被中國的學者加以反駁。
媒體並報道稱,中國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致辭時強調,兩岸不能只談經濟、不碰政治,這也讓台灣方面擔心中國已經不再「先經後政」,而有意試圖迫使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政治談判。
但是分析人士說,兩岸在政黨交流方面有國共論壇、在實務接觸方面有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兩會」,因此和平論壇實際上從參與者的身份來看,本次論壇的目的多部分是彼此就兩岸如何達成和平而交換觀念,自然是矛盾甚多。
而和平論壇參與者多是學者或者目前不在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因此分析人士認為,和平論壇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顯現兩邊看法的不同。
一位不具名的分析人士向BBC中文網表示,以「中華民國」一詞為例,兩岸如果簽署和平協議,就台灣而言,不可能是由國民黨出面代表,北京方面迴避不了「中華民國」。
但是一樣地,北京也不可能接受以「台灣」、「中華民國」的名義與其簽署和平協議,以免出現北京最反感的「一中一台」或者是「兩個中國」。
該分析人士表示,以本次論壇的參與者而言,不過就是類似學術討論,實質上的影響力可能有限。
(撰稿/責編: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