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閣揆24兆計畫 負債滾雪球
記者黃昭勇 — 2013年10月16日
新十大建設、八一○○台灣啟動,直到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愛台十二建設,從蔣經國開始的四十二年來,台灣歷經廿位行政院長,每位院長任內都喊出美麗的口號,但真正落實、發揮效益的有多少?
新十大建設、八一○○台灣啟動,直到二次政黨輪替後的愛台十二建設,從蔣經國開始的四十二年來,台灣歷經廿位行政院長,每位院長任內都喊出美麗的口號,但真正落實、發揮效益的有多少?
民國六十一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沒多久就遇上全球石油危機,當時的行政團隊推出十大建設因應,總經費一九四七億元,蓋了高速公路、國際機場、北迴鐵路,還可以投資大煉鋼廠、大造船廠與核能電廠等等。
當年十大建設方案提出,財政部長李國鼎頗不以為然,他給的評價是「好大喜功」,可以說,在財政部官員的眼裡,大規模投資隱含著「賭注」性質,並不可取。
你記得哪位行政院長的建設金額最龐大嗎?答案是郝柏村。民國七十九年,李登輝總統提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郝上台不久就提出「國家建設六年計畫」,計畫總經費高達八兆二三八二億元。
「六年國建開啟了台灣財政赤字大門,」前監察委員趙榮耀在「監察公共工程」專書中寫著,八○到八十二年度,財政部總共債近八千億元,到了八十四年度,各級政府債務餘額已暴增至二兆三千多億元,「從此再無收斂的跡象」。
合計廿位閣揆的施政計畫經費高達廿四兆,平均一位「計畫」花二兆。
如果不考慮當時的經濟環境與公共建設的遞延效益問題,蔣經國時期平均每季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九點三九,表現最佳,劉兆玄時是負的百分之三點二,敬陪末座。
這,不表示當時的建設最有效益,卻凸顯了近十二年來,政府錢愈花愈多,拚經濟的效果卻愈來愈差,值得行政團隊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