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規劃的思維高度不能臣服於近利
聯合報 — 2013年11月01日空總基地開發案經行政院長江宜樺七月初現勘後,強調需以首都前瞻視野思考,推翻「台北六本木」的短線牟利建議。日前核定由中央與北市合組推動小組,進入招商籌備階段,方向初擬是文創結合商業。然而,中央期待此案能為國庫挹注千億財源的想法,可能導致商業主宰的局面。
台北學苑地上權設定將於本月開標。這塊被譽為「極品鑽石」的敦化北路唯一大面積土地,開發商每坪得砸進三百萬鉅資才可能得標,也因此,日後勢必朝大量吸收人流、金流方向開發,重利主導是必然走向。華光社區則已開始整地,其整體優勢不下於台北學苑,在「填補財政」的考量下,商業思考將難避免。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開幕未滿十二周年的京華城百貨,要申請拆除改建豪宅。這座鋼骨結構、防震制震一流、耐用百年的「全球最大球體商場」,出自國際名建築師之手;使用不過十餘年,業主竟為巨大利益不惜拆除改建,暴露商人為地產建築暴利不惜浪費資源,而政府都計法規似乎也束手無策。
站在首都的高度看,這些寶貴的大面積土地利用,應以「人與環境」的概念為軸,做全域三D的立體思考,並顧及城市的歷史縱深,視城市為一有機體,確保其永續、健康地運轉。因此,開發規劃不應是利益的妥協,而是讓城市脫離遲滯,恢復蓬勃朝氣,且贏得尊嚴與尊敬。
我們認為,開發案第一個堅持,是不能讓綠覆率減少,這是人對環境的反哺。台北盆地郊山綠覆率高,但盆地中心卻是水泥森林,熱氣無處消散的蒸籠,熱島效應高得驚人。今夏屢創高溫紀錄,更且因熱島引發的劇烈熱對流,屢下暴雨;因此,綠覆率不容妥協
其次,綠覆率不能轉移。建商為了開發利益,政府為了帳面數字,會以「綠覆率轉移」手法對都市核心區綠地需求偷天換日。事實上,盆地周遭山林增加綠地,並無助市中心水泥森林緩解窒息感,這種對環境的「以私害公」必須避免。
第三,開發量體引進人流、車流帶來的熱汙染,也應列入考量。大面積土地開發引進的居住人口不可小覷,因而帶進的流動人口、運具產生的廢熱排放更是可觀,這對盆地的承受度是火上加柴的作為,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關涉生存安全的長期問題。
再者,開發不能破壞台北城的歷史感。一個城市的偉大,絕不是在玻璃帷幕、高聳入雲的流行建築,而是留有時代印記、會說故事的歷史建築。例如,空總基地上有政府遷台六十年的空總故事,之前她還是日據末期農、林、工、衛的辦公廳舍及產業研究基地;這些房舍是戰後日本治台的歷史見證,是重要歷史遺址。
台北都會自西往東以都市計畫引導發展,原有明確、漸次發展的軸線,如高低起伏的音符。近年因為公有地釋出、舊市區工廠外移騰出空間,一些攙雜政商運作的開發輕易突破都市規劃,許多大量體開發突兀地冒出,商辦、展場供過於求已是浪費,更破壞了城市高低有致的節奏,變得無趣。
開發案只做地表、平面規劃其實是浪費土地資源,都市黃金地段的利用早已進入三D思考,「地下城」也一種規劃選項。往下發展的概念至少已三十年,節能、抗震、少汙染、低噪音,日本、歐美一座座地下城的落成,讓空間發展餘裕大幅增加。地表留給綠地,任何人都可以享受,這是對環境、對社會的利他。
台北核心區這些僅存的大面積基地開發,不應只追求眼前近利,應拉高視野,做首都全局規劃的考量,才是台北可長可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