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不只是金馬:台灣電影的風景與未來

不只是金馬:台灣電影的風景與未來

社論
第五十屆金馬獎典禮結束了,從媒體仍盈溢著後續的追蹤與評論來看,本屆金馬盛會確實是「曲未終、人未散」,勢必令關切國片前景的人士及愛看國片的觀眾再熱烈討論上好一陣子。若從這一角度切入,再搭配近年來國片──包括紀錄片在內顯現的方興未艾氣勢,台灣的電影與文化軟實力,確實是有一片天地可以開拓的;雖然,必須承認,有待面對的問題不少。

第五十屆金馬獎典禮結束了,從媒體仍盈溢著後續的追蹤與評論來看,本屆金馬盛會確實是「曲未終、人未散」,勢必令關切國片前景的人士及愛看國片的觀眾再熱烈討論上好一陣子。若從這一角度切入,再搭配近年來國片──包括紀錄片在內顯現的方興未艾氣勢,台灣的電影與文化軟實力,確實是有一片天地可以開拓的;雖然,必須承認,有待面對的問題不少。

無論從金馬獎本身的歷史脈絡,或這次入圍名單的層次與層面,台灣都可以驕傲地說,金馬獎是華人電影最高、最好的平台。五十屆金馬影帝影后一字排開,絕對已是華人電影的一頁大歷史。從早年台灣與香港電影界的綿密互動迄今,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大陸電影的參展,再到新加坡影片及馬來西亞影藝工作者的加入,金馬獎已把平台做到全球華人電影的最大公約數。

細數華人電影圈,香港最具電影工業的規模,但商業色彩濃厚,香港金像獎地域侷限性太強;中國大陸電影金雞獎屬後起之秀,挾中國可觀的經濟實力,確具條件把金雞獎做大,但政治考量太多,舉凡揭露黑暗的寫實電影、標舉人權的前衛電影大都不易在金雞獎露臉,這使得金雞獎難以引領風騷,帶動風氣。

台灣的電影文化,恰恰彌補了香港、中國大陸等地欠缺的條件,儘管在電影工業的價值鏈上產業化專業度仍嫌不足,但社會的自由氛圍卻相對能提供多元藝術養分給電影工作者。蔡明亮導演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慢慢茁長,每隔幾年拍出一部他個人風格的電影,這在香港的「唯利市場」就難以為繼,在中國大陸則恐怕早被「政治給干預掉了」!而台灣始終維持一種文化圈的使命感,有一群前仆後繼的文化團體及文化人,以「頂著文化向前走」為職志。這正是台灣軟實力的最頑強內在基因,是滋潤金馬獎成為華人電影最大平台的溫潤土壤。我們置身其中,習焉不察,或許沒多大感覺;但其他華人社會的文化人士、電影界人士來到台灣,卻對這洋溢自由多元的氣息、溫柔而剛強的人文氣質印象深刻。

最佳導演蔡明亮、影帝李康生,合作超過二十年,電影題材觸及人性深層,對社會邊緣性格、對同志議題等多所琢磨,敘述手法細緻,超乎刻板戲劇模式。每次「蔡氏風格」的電影出品,常與商業電影的主流價值衝撞,誠如蔡明亮獲獎時的感嘆:他與金馬時常吵架互不喜歡。然而,金馬獎卻兩度為他這位馬來西亞華僑鍍上金馬光環!而他沒說的事實恐怕還包括,這部敘述方式連院線商都覺得上映會很頭疼的電影《郊遊》,竟連拿導演、影帝兩項大獎,成為國片在金馬五十的最大贏家!相較於在坎城受矚目、在中國傳出政治考量遭禁映的大陸電影《天注定》,誰能說台灣不是欣賞異質文化、孵育文化軟實力最好的園地!

但正如我們分析台、港、中等地電影環境差異的評語,台灣一旦談到電影工業、文化工業等概念時,便立即要面對市場利基不足的瓶頸。其中,一大部分是來自電影產業體質的不健全,很像中小企業遭遇的優勢與弱項,靈動、活潑、自由、多樣,是台灣電影的優勢;然而市場腹地窄,大製作的機會少之又少,長期下來,就難以獲得外國資金的青睞,電影圈也就難以在外資的挹注下,強化各項技術的演練而走向成熟。相形之下,韓國電影大量躍進國際市場,中國大陸電影外資源源不絕,彷彿都成台灣電影翹首艷羨的幸福彼岸!

於是,走進更大的華人市場,進而尋求國際市場,勢必是台灣電影要走的路。但這方略稍一啟動,立即遭遇另一難題,那就是到底如何處理台灣電影與中國大陸影片的定位、分工等爭議。台灣電影當然不等於中國電影,可是,如何在華人電影的大市場脈絡下,既合作又保持台灣電影的特色,何嘗不是台灣電影人、文化人應該認真思索的兩岸課題之一,不是嗎?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