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核電爭議迷霧 綠盟推出「綠色經濟」報告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12月23日這是繼今年3月《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後,綠盟再推出第二份報告,以「綠色經濟」作為主軸,希望能夠由廢核的角度出發,把綠色經濟概念下的能源政策、結構性政策節能談得更完整、清楚,進一步破除長久以來社會對「成長」的迷思。
「停建核四 → 缺電 → 漲電價 → 產業競爭力下降 → GDP下降 → 失業...,如果你接受了當局這樣假設的路徑,那最後也只好接受他的結果。」報告主筆之一、綠盟理事趙家緯指出,與其面對官方不斷丟出的問題,將視野侷限在他們所劃設出的範圍裡,更大的問題應該是:理想的經濟運行方向為何?
核電其實是目前所有經濟問題的表徵,因此此份報告分為三部分,分別為:
- 核電排擠綠色經濟;
- 邁向綠色成長的核心策略;
- 超越GDP:電力需求成長是為了誰?
廢核 對GDP影響不及消費券
在核電排擠綠色經濟一章中,再次戳破官方經濟恐嚇術。趙家緯表示,在今年三月,綠盟喊出「用電零成長」,但當局以低估核電成本、高估用電需求、誇大電價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連性等,做出會導致更多人失業的推論。但趙家緯指出,在全球的製造業競爭力指數中,研發科技、勞工品質、基礎建設與政策穩定度等因子,都比能源價格具影響力。
「創作一個可增進人類福祉與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匱乏的經濟體。」這是聯合國正式提出2009年的綠色經濟概念。
趙家緯指出,以污染換取經濟發展的「褐色經濟」,已獲證實其所得根本抵不過另外付出的環境外部成本。以經建會的報告來分析,若台灣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對當年的GDP的影響也不過是0.58%,尚不及發放一次消費卷的0.64%。但若及早開始準備相關替代方案如能源稅、能源效率、產業結構轉型等,不但非核,同時還能減碳,甚至降低全民健康風險。
政策節能 比個人節能更重要
「不只是找出替代能源,更該找出替代方案、替代政策。」綠盟理事房思宏在「邁向綠色成長的核心策略」一章中提出,與其要求國民以個人道德節能,政策節能才更有意義。
房思宏呼籲破除「集中式能源」的能源思維,將電力集中在大電廠其實更無益於能源安全,對無法從其他國家進口電力的台灣而言,其實更適合「分散式能源」。而再生能源的精髓便是因地制宜、分散利用,根據各地不同的環境而多元化的開發使用。
因此房思宏提出應該儘速發展佈建智慧電網,以達到提升再生能源比例、確保穩定供電、帶動低碳產業、促成節能減碳等功效。房思宏強調,不論有沒有核四,「這些是本來就該做的!」
GDP成長真相:餅變大 勞工分享有限
「核四爭議不只是核四存廢與否的問題,而是對發展模式的想像。」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提出,從歷年統計來看,的確GDP與用電需求為正相關,但他也指出,若如經建會所預估,2020年的GDP將成長3.5%時,同時電力需求也要再提高22%,那麼等於核一二三都不延役,核四也續建外,還得再蓋三座核電廠,在台灣不可能再增加任何火力、核能發電廠的真實狀況下,政府早該面對是否還要繼續維持如此的發展模式。
洪申翰更質疑,「提高GDP就是把餅作大,對大家都有幫助?」秀出圖表便知真相:自2000年代開始,在GDP的分配中,所有老闆收入高過勞工收入,而且在GDP不斷向上爬升的同時,其實國人的平均薪資卻是持續持平的。
「餅再大,都與我們無關,好處分不到,壞處卻要承擔。」洪申翰指出,一味追求GDP的成長,不但沒有讓全民受益或是感到幸福,反而代價是血汗勞動、環境浩劫、公共服務崩潰等。
「目前的經濟並不是好經濟,影響它又如何呢?」與其追求GDP一定要成長,洪申翰提出,以環境資源保護、勞動尊嚴、社會公平公義原則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才該是台灣的發展目標。因此洪申翰認為,廢核就是綠色經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