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東港溪 汙咽盼還清澈
中國時報 — 2014年01月15日「一早醒來,龍頸溪畔琵琶鼠浮屍一片,魚屍惡臭撲鼻。」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常務理事曾昭雄住在東港溪的支流龍頸溪附近,他指著翻起白肚的魚屍氣憤地說,誰把這些琵琶鼠害死了?
「合理的推測是溫差大的時候,河底底泥迅速翻滾,有機物質分解速度加快,河川缺氧,魚就會死掉。」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鄭文騰指出。
畜牧廢水最棘手
東港溪流域中,大量有機物質來源,主要是沿岸畜牧業所排放未經處理豬糞尿。豬糞尿含大量有機懸浮固體,不但惡臭,且造成河川高汙染,水芙蓉、布袋蓮、拔拉草蔓延,原生物種難以存活。外來種琵琶鼠為強勢魚種,可耐高汙,卻還是躲不過河川因高汙缺氧而翻白肚的結局。
蜿蜒44公里的東港溪,流域面積覆蓋屏東17個鄉鎮,8成以上的溪水來自伏流水及湧泉,原水質清澈乾淨,百年來灌溉屏東成為農牧大縣。
養豬興盛損生態
在1980年代前,養豬與雞、鴨僅為家庭副業,家畜、家禽糞便直接混合人類排泄物灌溉鄰里田地。「豬糞那時是黃金啊!我們拿剩飯剩菜給豬吃,豬糞就可以施肥,這叫做肥水不落外人田。」曾昭雄說。
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人工配方飼料發明、農田萎縮,有資本的養豬戶開始投入更大的成本沿岸集中飼養豬隻,「政府當年的口號是『農村八萬大軍』、『繁榮農村』,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養豬戶蘇先生說。
稻米價錢不好、農地拿來養豬,一隻豬所能產出的排泄物約為人類的6倍,豬糞尿已經不能以堆肥消減。「1980年代,養豬實在大賺錢啊!口蹄疫之前我們都還在外銷,養豬便宜、豬價又高、法規不嚴,大家都爭著來養。那時大型養豬戶已經養到16萬隻了,豬糞尿都直接排入水溝。」蘇先生說。
養豬大好,而環境教育、政策未能跟上,豬糞尿汙染了東港溪,是意料中事。2000年,高屏溪上游實施「水質水量保護區」的離牧禁養計畫,養豬戶依法可以易地復養,紛紛就近遷往東港溪流域放牧,水汙染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汙水分離成本大
「說實在的,我們養豬戶也想要尊嚴。也很想努力配合希望把設備都做好。」蘇先生指出。大部分養豬戶沒有辦法做好環保署規定的3段式汙水分離,除了設備成本之外,空間不足、豬隻太多,才是最大原因。「如果汙水池、厭氧、曝氣設備不足以應付既有豬隻,豬糞尿停留的時間太短就排出去,那根本無法發揮效果,汙水處理不及格。」蘇先生說。
目前,屏東養豬量約占全台4分之1,而沿東港溪流域飼養的豬隻占全屏東約3分之2數量,總計屏東約有140餘萬隻豬。屏東縣政府在2011年時發布新設置畜牧場自治條例,所有豬農無論養豬頭數多少,都要進行3段式汙水分離。「可是機器放著,有沒有在用,那就需要人力實地稽查。」曾昭雄說。
屏東縣由北到南的幅員超過百公里,屏東縣環保局長林雅文指出,「如果可以按照境內豬隻多少,給我們多少稽查人力比例那就好了。」局內稽查人員工作忙不過來,只能針對幾個主要大廠稽查。而散落各處小型豬農,仍然是稽查死角。
「整治東港溪的困難在它本來就汙染了,現在不僅汙染沒變,人還會麻痺,好像東港溪本來就是那麼髒。養豬、工廠本身沒有錯,但有沒有循著合法途徑來,不超養、不偷排,才最是關鍵。」曾昭雄說。
人為破壞勿縱容
台灣早期農村文化與溪流關係緊密,食衣住行都靠溪流而生。然而,隨著科技發達,人與環境的距離越來越遠。骯髒的溪流在高高的橋下,車子一開就過,聞不到它的傷口正在潰瘍發臭,也無視它的顏色越見汙濁。「小時候,每個小孩都在溪裡玩,但現在東港溪變成這麼髒,還有小孩敢下水游泳嗎?」曾昭雄說。
「就像日月光事件一樣,屏東也總得有人硬起來,不怕選票或人情壓力、不要把巡守人力不夠作為河川汙染的正當理由。」曾昭雄嚴肅地說,即使東港溪的水脈豐厚優質,但若一直縱容人為破壞,難以修復的枯竭或乾涸也近在眼前。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5000515-2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