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氣殺人 都市最大汙染源
中國時報 — 2014年02月10日台灣都市化發展快速,已有80%人口居住於都市,都市的生活品質卻不及格。在全球各個宜居城市排名中,即便是首善之都的台北市,也遠遠落後其他人口 稠密的亞洲城市如新加坡、東京和香港等,我們的城市規畫出了什麼問題? 本報調查採訪室即日起一連4天推出「明日城市─無車樂活」系列報導,率先討論與城 市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的問題,瞭解都市人口對移動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如何影響空氣品質,如何落實綠色交通的理想,及台灣城市如何在人口增加的同 時,兼顧生活需求和品質,成為明日的宜居城市。
台灣向西6000多公里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境內,一座創下多項世界第一紀錄的綠色城市正在沙漠中崛起,馬斯達城(Masdar City)的創舉之一,就是以綿密的公共運輸系統,在6平方公里的市區內,提供居民全部的移動需求,私人汽機車在市內完全止步!
全球掀起 無車風潮
馬斯達在全城範圍內禁私人汽機車,目的即是將交通汙染降到最低,成為永續發展零碳城市。
受到以鼓勵步行、騎自行車和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的無車運動風潮影響,歐洲已有上百個禁行私人汽機車的無車社區,馬斯達城則是目前無車理念最大規模的具體實現,這是對人類過度依賴燃油汽機車的反動。然而,觀察台灣城市的交通發展,仍是高度依賴私人汽機車。
據交通部統計,自2003年起短短10年間,機動車輛總數成長了45%,機車數量更增加了47%,期間全國人口成長率僅3%,目前全台灣使用中的機車有1200多萬輛,幾乎是每二個人就有一台機車。
以台北市為例,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已是全台之冠,每平方公里仍有多達4000部機車。高密度的汽機車數量,造成的不僅是塞車問題,還有可觀的碳排和廢氣排放。
「大部份民眾不知道交通汙染對健康的危害,這才是最危險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沉痛地說道。
從醫界跨足環保運動的葉光芃醫師說道,他每次上台北市到環保署開會,途經中華路時都感觸極深,「交通警察站在那裡指揮交通,我都很難過,他們站在那裡吸的是一級致癌物。」葉光芃指出,幾乎所有的癌症都和空氣汙染有關。
「這根本就是慢性殺人,」葉光芃說。
住在新竹市的德語老師顧孚佑,過去數十年來以腳踏車代步,最近做身體健康檢查,醫生卻告訴他有肺纖維化的現象,他無奈地說,每天騎著腳踏車穿梭在車陣裡,「我的肺等於每天抽十根菸。」
單車代步 傷肺至深
國防醫學院公衛系主任賴錦皇在一份研究中指出,「在現今都市裡,機動車輛排放的廢氣仍是最主要的空氣汙染源。」
針對交通廢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對健康的影響,賴錦皇曾在台北市招募91位交通指揮人員追蹤分析,結果發現,曝露於PM2.5可能會導致DNA損傷。賴錦皇說,「一般而言,長期的曝露,會增加DNA損傷的機會,得到癌症的機會也愈高。」
PM2.5甚至會影響精蟲的活動力和數量,婦產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表示,PM2.5只要每立方米上升10微克,成年男女的平均受孕率就會下降22%。
追求低碳 爭一口氣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的執行長楊澤民,整理台灣六個交通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發現歷年來,五個交通測站的PM2.5濃度皆高於所在城市的年均值,更高於世衛組織的建議值10。
以台灣六都來看(五都加上即將升格的桃園縣),汽機車製造的二大汙染物懸浮微粒PM10和PM2.5年均濃度也偏高,葉光芃表示,台北市在信義線通車後,空氣應該會改善很多,但是離世界比較進步的城市仍遠,「在我看來還很落後。」
「一個進步的城市要看它的空氣品質,」葉光芃說。
為了減少交通廢氣,住在高雄市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以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卻被認為是怪胎,她感慨地說,「在一個進步的城市,這樣的人不應該是怪胎,去看全世界所有進步的城市,怎麼可能是摩托車到處跑?」
根據本報最新民調結果,多達七成的大台北地區居民有了便利的公共運輸系統後,願意放棄私人汽機車。人人都想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為了爭一口氣,執政者應拿出魄力,盡快實現一個低碳交通的城市願景。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0000295-2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