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地球日,搶救生態大作戰

地球日,搶救生態大作戰

邱文彥
四月廿二日是地球日,全球都將舉辦不同的環保活動,民間團體也將和馬英九總統對話。在這環保的重要一天,我們應該有那些反思?

四月廿二日是地球日,全球都將舉辦不同的環保活動,民間團體也將和馬英九總統對話。在這環保的重要一天,我們應該有那些反思?

首先,推動環境教育,認知台灣生態危機和保育的意義,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日前苗栗縣台十三線三義段外環道環評,因牽涉石虎保護問題,引發關切。石虎是低海拔「淺山生態系」中維繫生物平衡的重要物種。研究指出,石虎減少地區,鼬獾增加,鼬獾可能增加狂犬病風險,因此石虎保育對於當地生態結構穩定、農業生產和軍民疫病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台大約剩下五、六百隻左右,石虎可能是繼滅絕的雲豹後,極度瀕危的物種。除了外環道之外,苗栗福祿壽殯葬園區及裕隆汽車擴建二廠等計畫,人類的開發行為都有可能破壞或割裂野生動物棲地,使其生存面臨更大危機。

其次,台灣應啟動「搶救生態大作戰」,展開生態系統的全面性普查。近年來,台灣的蜜蜂神秘消失、紫斑蝶變少、螢火蟲晚到、諸羅樹蛙也減少,在在顯示生態危機已然浮現。政府或開發單位應該提撥充裕經費,成立保育基金,以委託專家研究、購置追蹤設備、持續蒐集資料等方式,掌握珍稀瀕危物種之生活習性、棲地分布及生態廊道等資訊,才能有效保護物種,從而提供工程建設規劃設計之參考。

其三,開發方式採取迴避、減輕和補償等方式,兼顧保育。台灣如火如荼推動「生態工法」時,荷蘭專家介紹其國土規畫,連蜘蛛的生態廊道都研究清楚,期使公路建設能保育這些生物;香港洪家耀博士搞清楚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廊道,也促使港珠澳大橋由高架變成海底隧道。石虎保護有謂彌補性棲地的做法,但須審慎選擇合宜的區位,考慮食源,再引入石虎,以創造及擴大石虎棲地為目標。這些做法都是先調查研究,找尋替代方案,追求保育及開發兼顧的實例。

其四,鼓勵與建構政府與民間的夥伴關係。日本北海道採取官方與民間合作方式保育丹頂鶴,石虎、白海豚或其他物種的保護,也應思考「共同管理」模式,加強與民間地主,或是漁民等夥伴關係的建構,以全面性開展在私有土地和既有使用者的協力保護措施。只有爭取到民眾支持,保育工作才會獲得有效成果。

每年四月廿二日左右,是東北季風減弱、珊瑚產卵、鯨鯊洄游、海豚奔逐,海洋生物最為活躍的季節。地球日或媽祖生日,何不定名為「台灣生態日」,豈不更有意義?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