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容專欄:從反核到能源自主革命─德國經驗
張翠容 — 2014年04月23日台灣社運界重回核四議題,公民不核作行動再次吸引社會眼球。反觀香港,香港人對核能的討論一向冷漠,即使最近香港政府推出香港能源組合諮詢文件,這涉及到香港使用核電的比例,但大眾可能只關心到電費的問題。
在此,我們或許可參考其他海外地方,特別是民間社會,如何應對能源發展?
早前有機會與德國綠色運動行動者胡夫根 . 普宏恩 (Wolfgang Pomrehn ) 交流,他講述德國如何集結民間力量淘汰核能,發展小型、社區性的再生能源,並啟動人民進行獨立的研究和分析,保護生命與環境,以人民科學回擊核集團的偽學術,這聽起來頗有意思。
原來,這些獨立發展並採用再生能源的綠色社區,在德國已迅速發展至八百八十八個,他們以合作社方式營運,為社區提供潔淨的能源供應。
可是,有不少專家都認為,再生能源缺乏成本效益,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君不見再生能源缺的投資,最後焦頭爛額居多!
普宏恩也坦然承認,再生能源得需要有政府政策配合和經濟誘因,才能成事,不然綠色合作社未必能發揚光大。
(Wolfgang Pomrehn談歐洲核能歷史)
我數年前到過德國,也曾跟隨一位當地友人前往南部一個農莊社區,了解社區生活。在車裡遠望看見矻立在山丘上,有一排又一排轉動的巨大白色風頁,還有屋頂上爭相閃亮的太陽能板,蔚為奇觀,令我心生讚嘆。
這種另類風景其實得來不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德國(西德)的能源政策與法國很相似,政府要全力發展核能,建核電廠。面對來勢洶湧的核政策,民間社會作出頑強而持續的反對。抗爭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政府終於在龐大的壓力下,作出讓步。不過抗爭並沒有到此為止,德國人仍繼續進行數十年的持久戰,才令政府逐步放棄核能。德國政府較早前更宣佈,計劃在二零二二年徹底放棄核電,全力發展再生能源。
為了令再生能源有長遠發展,綠黨在議會積極推動,與民間裡應外合,德國遂建立起一個經濟框架,透過立法與財政措施,讓投資者可以獲得保障,而民眾作為電力消費者,同時也可成為電力生產者。在這情況下,一場能源自主革命,在社區遍地開花。
多個社區爭相成立自己的風機合作社,每位居民都可以成為風機的小股東。只要風速還不錯,還可有剩餘的電可以賣給其的鄉鎮,股東們每年可以獲得最高百分之六左右的紅利,另外提供土地的居民,還可以有租金收入,就連周圍住戶也有接近三成的租金分紅,皆大歡喜。
善用周遭的自然環境,透過多元化的能源規劃,以達致電力自給自足,我們也可以嗎?
不過,最重要的是,德國早在一九九九年已通過電力市場自由化法案,打破了四家電力公司壟斷的市場機制。在這方面,香港和台灣政府願意這樣做的可能性實在很低。
德國向世界作出了一個完美的示範,這就是他們能夠在能源革命上破斧沈舟,擺脫了對傳統能源如石油和煤炭的依賴,全情投入再生能源的發展上,在這方面德國已成為全球的表表者,並且打破了再生能源缺成本效益的縮命。
德國的做法,就是將大眾納入再生能源的體系,他們不再只是消費者,也可以成為生產者,他們可以自用,也可賣電,又或投資,任君選擇。既可省下電費,又可創造就業機會,在經濟誘因下令再生能源有發展空間。從鄉村到城市,家家戶戶都可以成為電力生產者,發電成為一種全民運動,進而可使成本下降。
舉個例子。自零九年德國通過再生能源修正法案,將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回購價調低後,太陽能從原來每度電約零點五七歐元的收購價,到現在已降至大約只有零點一五歐元。
目前再生能源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確保穩定供電。德國正加強研發再生能源效率的提升,和儲存電力的技術。雖然目前還在實驗階段,但已吸引多間跨國資本的投資,從中反映大家急欲解決石油短缺這個大問題,唯有開拓另類能源才有出路。
當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而核電在福島三一一事故後,又成為過街老鼠,綠色能源成為救命草。我們實可參考德國的做法。
*作者為香港獨立新聞工作者/亞洲知名戰地女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