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的一堂經濟課:從兩條平行線尋找交集
社論 — 2014年05月21日
馬英九總統執政六年,經濟施政是影響其民意支持度的關鍵因素。在第一任內,領導台灣因應全球金融危機,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政績受到肯定。然而,前年馬總統連任成功之後,以「改革」及「開放」作為拚經濟主軸,但兩年來政府施政和民間期待始終如兩條平行線,馬總統聲望亦一落千丈;近來太陽花學運及廢核四風暴更重擊馬政府經濟政策路線。在剩下兩年任期內,如何瞻顧全局,穩住人民對政府經濟施政信心,是馬總統亟需深思的課題。
馬英九總統執政六年,經濟施政是影響其民意支持度的關鍵因素。在第一任內,領導台灣因應全球金融危機,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政績受到肯定。然而,前年馬總統連任成功之後,以「改革」及「開放」作為拚經濟主軸,但兩年來政府施政和民間期待始終如兩條平行線,馬總統聲望亦一落千丈;近來太陽花學運及廢核四風暴更重擊馬政府經濟政策路線。在剩下兩年任期內,如何瞻顧全局,穩住人民對政府經濟施政信心,是馬總統亟需深思的課題。
回顧馬政府推動油電雙漲、證所稅、退休年金等連串改革,目的是在調整不合理的政策,改善經濟的長期結構;推動經貿開放政策包括台紐、台星FTA及兩岸服貿、貨貿協議等,則是為台灣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整合鋪路,避免經濟遭到邊緣化;兩者皆有正當性和急迫性。
然而,推動改革和開放都是吃力不討好的長線政策,因為改革涉及到經濟利益重新分配,若時機不對,配套不足,難免引起激烈反彈,短期內對整體經濟反有負面效果。而市場開放雖有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經濟長期競爭力,但短期內難免對國內弱勢產業及勞工就業薪資構成負面影響或心理威脅,尤其兩岸政策更觸及到意識形態及政治敏感神經,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觸發藍綠衝突的引信。
馬總統自認是為台灣經濟競爭力及人民長遠福祉打拚,故往往不惜代價,堅持「對」的政策。但人民面對的現實卻是:創業及工作機會愈來愈少,薪資倒退回十六年前水準;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學畢業生薪資只有二十二K;民生物價節節上漲,房價飆升更令人望而浩嘆。人民生活痛苦指數激升,卻看不到馬政府拿出改善問題的有效對策,毋怪乎民怨日益發酵。
上述兩條平行線,亦即:馬政府以「改革」及「開放」為主軸的長線政策,和人民急切期待政府有效改善生活痛苦的立即訴求,兩者始終如雞同鴨講,沒有交集,因而讓人民對政策「無感」,和馬政府愈來愈疏離;也因而不願支持改革政策,讓馬政府陷入四處救火的施政泥沼;甚至因而對開放政策失去信任,讓馬政府兩岸開放政策及加入TPP、RCEP的宏圖陷入進退兩難的危機。
有鑑於此,未來兩年馬政府在經濟施政上要讓人民「有感」,就須徹底改變「作之君、作之師」的高高在上的政策思考模式,在政府和人民兩條平行線上尋找交集,並優先推動可以紓解民生疾苦的重大政策。
政府首要之務,是改善就業不足及低薪環境。最近政府頻頻呼籲企業應為員工加薪,藍營重量級地方首長還主張「不加薪、就加稅」或「企業三分之一獲利應分給員工」,金管會甚至宣稱將考慮揭露「低薪公司」名單。政府改善低薪問題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基本上不能違背法治社會應堅持的市場機制及企業自主經營法則。政府應充分體認持續投資才是經濟進步的原動力,因此須致力營造良好的創業及投資環境,全面促進企業投資,既創造工作機會,引導薪資上漲,也有助加速產業升級。再配合調整基本工資及穩定房價政策,當可有效降低人民生活痛苦指數。
其次,在核四停工已成定局下,政府須負責任地擬定新能源政策,以大力發展潔淨能源、全面推動節能及改善產業結構三管齊下,從根本上解決供電缺口及減碳問題。「全國能源會議」將在八月召開,若能凝聚全國共識,取得重大進展,對未來經濟穩定發展將是一大貢獻。
至於重大改革及兩岸政策的後續推動,擴大人民信任基礎是根本。在朝野毫無互信基礎下,政府應充分運用將在七月召開的「經貿國是會議」,針對重大爭議政策充分辯論,凝聚解決問題共識,以降低後續推動的爭議和阻力。
過去兩年多經濟施政的苦果,是代價高昂的一堂經濟課;但願馬政府記取教訓,勿再重蹈覆轍,則未來兩年仍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