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因南水北調水位逐年下降:魚兒多難產卵
北京新浪網 — 2014年07月28日十城記之三襄陽
2010年,叫了60年的“襄樊”終於改回原名“襄陽”,2000多年曆史,《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發生在此,襄陽“打贏”了一場“歷史保衛戰”。與此同時,這個世代被漢江哺育的城市,正在打一場“漢江保衛戰”。
丹江口水庫蓄水北上,直接的影響是漢江襄陽段年入境水量將減少21%-36%的水量。在氣候自然乾旱和蓄水壓力下,此前預測可能對漢江產生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顯現。襄陽市在自身大力減排、治污、節水、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也在期待國家能給予其更多的補償支持。
7月的第一周,蔡焰值和往常一樣,檢查漢江襄陽段魚的產卵情況,撈上來的魚兒,像待產的孕婦,條條鼓著大圓肚子。這個結果讓他吃了一驚。
“不可思議!許多都沒產卵。”身為中國農科院武漢水產研究所的老專家,蔡焰值經常開車在長江和漢江沿線來回跑,研究魚類繁殖和水生環境。
他說,通常在7月份前,這些“大肚子”魚,都會結束產卵,給漢江留下新生代。而今年,不管是鯽魚、鯉魚,還是漢江有名的長春?,好多都未完成產卵。
“魚卵的發育度已經很成熟了,水流哪怕稍微大一點就產了,但現在的水流小得可憐。”他的語調中帶著惋惜。
魚類減少,只是漢江中下游水量減少給襄陽帶來的諸多影響中的一個。
控污
污水直排漢江歷史終結
襄陽是丹江口水庫下游第一個漢江城市,襄陽有85%都是漢江流域,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的飲用水都來自漢江。
根據測算,一期調水95億立方米後,漢江襄陽段多年平均水位將下降0.41米,年入境水量將減少21%-36%。
“水量減少,意味著水環境容量的損失。”襄陽市環保局工程師孫正輝說。
“水少了,自凈能力就差了,同樣的污染物排放進去,水就更髒了。”一名襄陽市民也發現了這個變化。
根據湖北省的調研,由於水位下降、水量減少,將造成襄陽段水環境容量損失26.9%-42.6%。
對於襄陽的很多工廠企業來說,之前靠著漢江豐沛的水量,日子過得很“滋潤”。
工廠企業或將污染物直接排入漢江,或者只經簡單的“預處理”排放,每秒七八百立方米的上游來水,稀釋、沖刷掉污染物,即使這樣,漢江依然能始終保持二類良好水質。
“我們現在高峰期污水處理量已經達到35萬噸,冬季少的時候也將近30萬噸,已經滿負荷運作了。”7月17日,襄陽市排水設施收費處主任靳蘄說。
水容量減少,要保障水質不變差,唯一的辦法就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襄陽市應對的首要措施便是大量建設污水處理廠,這些巨額投資的污水處理廠不斷擴建,將更大範圍內的污水吸納進來。目前,襄陽一共有了10座污水處理廠,總投資14.5億元。
襄陽市政府還對高污染企業進行了淘汰,並提高了新建企業的環保門檻,目前,還有97家企業需要關停或轉遷,涉及就業4.3萬人。
此外,襄陽市環保局還成立了漢江辦,加強漢江水環境管理,展開小流域治理,並給區縣政府設立每年的治理目標並納入考核。
孫正輝介紹,2013年排入漢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3年前降低了48%。
預演
水量下降宜城三次停水
但是,大規模控制污染的力度可能還是趕不上水生態環境改變的速度。
“我們很糾結。”靳蘄說,“原來預處理一下就衝進漢江,也沒見什麼污染,現在處理能力好了,但水質還在下降。”
襄陽市水利局方面表示,丹江口大壩增高後,漢江襄陽段的防洪標準大大提高,也有利於農田的自流灌溉,但是,水環境容量損失後,會帶來污染和水華增多,地下水水位下降,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航運能力衰減等一系列問題。
目前,漢江中下游的流量常常是不到每秒400立方米。這一方面是因為丹江口水庫正在蓄水,另一方面則因為連年乾旱,使得陝西上游來水也很少。
襄陽市南水北調辦主任李國棟說,原先預測有生態、水利設施、航運、漁業等各類影響,現在因為乾旱加蓄水,這些影響已經開始慢慢出現,他將之稱為調水後影響的“預演”。
緊靠漢江的宜城榮河泵站前方的漢江水,流動幾乎靜滯,青色的水藻蓋滿了整個入水口。
“沒法發揮作用。”襄陽宜城水務局副局長周開華說。作為南水北調工程對襄陽的補償項目之一,這個泵站總投資達2000萬元,去年年底剛建成。因為水少,抽水管口的底部也裸露了出來。
附近的宜城區飲用水取水處,空洞洞的沉井底部才看得到水。警戒水位是49.8米,現在水位只有49.3米,低於警戒水位。
去年以來,因為取不上水,宜城先後停了三次水,最長的一次達到48小時。
“再這樣下去就只能抽水了。”水廠經理梁軍說。
“南水北調工程是必要的,我們是支持的,畢竟和北京相比,我們的水多了很多,北方太缺水了。”李國棟說,“但是,調水後,對我們的影響比較大。”
補償
上報190億被砍至13億
早在工程論證期間,無論是襄陽、湖北省還是國家,都意識到調水後會給漢江中下游帶來各類影響。
中線工程環評報告做出了“會對漢江中下游產生一定影響,但可以通過措施減少影響”的結論,此後,國家下撥上百億元南水北調專項補償資金單獨給了湖北省,用於新建引江濟漢工程在內的四大工程,其被視為中線工程的“配套工程”、“補償工程”。
襄陽最終得到的生態補償為4.37億元,用於包括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小流域治理等,但襄陽認為這遠遠不能應付即將到來的水量減少帶來的各種問題。
有當地水利官員表示,光是堤壩改造,可能就需要十多億元。
近期,襄陽市向湖北省提交補償項目的編製報告,預期總投資190多億元,這個數字被省里打了回來。最後,在幾輪縮減後,湖北省就全省補償項目向國家報了50多億元,其中只有13億是襄陽部分。
李國棟想,對於國家決策而言,是按照“調研-規劃-項目”的步驟來安排補償資金,現在的首要目標,是爭取國家能把調研和規劃先做起來。
此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規定了對庫區數百億元的項目資金,在污水治理這塊,國家給了壩上80%的生態轉移支付,壩下則只給了18%的補償。
襄陽方面則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同樣考慮對漢江中下游所受的影響組織權威專家進行調研,編製《漢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
“我們希望能夠壩上壩下(補償)一個樣。”李國棟說。
如果把這些年向上反映問題的文件收集起來,是可以用卡車裝的,一名襄陽水利局幹部說。
“我能理解,南水北調現在首先是要保障工程,然後水必須是好的,這兩大任務要全力以赴。”李國棟說,“但我也覺得,這兩件大事幹得差不多了,可以考慮襄陽了。”
近兩年,襄陽市不斷向省里和中央反映問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分別前來調研,襄陽市市長別必雄也曾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和襄陽補償有關的議案。
甚至地方領導會抓住領導視察中線工程要先坐飛機到襄陽的機會,在機場、在酒店一次次地反映問題。
除此之外,近年來,襄陽市投入了很多精力研究漢江的問題。襄陽市委托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做了襄陽生態環境影響及補償政策的調研報告,這兩個報告,都認為漢江所受影響比原來環評更大。
回應
“國家該補償的會補償”
但是,比調研結論更難得到的是證據。
調水還沒開始,漢江所受影響更多是預測性的,對於負責補償分配的決策者來說,這很難具有實際說服力。
有湖北省水利部門的官員認為,襄陽遇到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目前處於庫區蓄水時段,加上氣候自然乾旱,因此水量較少,等到蓄水完成,開始調水後,就可以正常滿足漢江中下游的水量。
中科院院士、水資源專家劉昌明的意見是,每個地方都希望能多給點水,多給點補償,“心情可以理解”,但還是需要有足夠的論證和證據才能說明問題。
“調水規劃有著嚴格的分水方案,如果該給的沒給夠,那你再提意見,否則理由就不充分。”劉昌明說。
他說,任何城市都應該主動去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從2000年以來,漢江上游來水就一直比較少,雖然中線工程一期調水要調95億方的水,但現在丹江口的水比當初做規劃時本來就少了70多億方水。
在這種情況下,他說,每個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節水優先”,“不節水,肯定永遠不夠用”。
但是,曾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評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坦承,當初做環評時,對漢江襄陽段受到的影響“考慮得不夠”。
“客觀地說,對襄陽段來說,原來的工程考慮比較少。他們沒有得到上游的補償,下游的配套工程也沒有能夠改善狀況,上下都沒沾邊。”他說,“襄陽方面反映的問題有一定的道理。”
事實上,襄陽方面的呼籲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
去年開始,襄陽迎來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環資司領導的直接視察。
今年3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負責水質和生態保護方面工作的副主任於幼軍首次直接以襄陽為對象進行考察,聽了問題反映後,他表示,有些數據還不是很全,沒有說清楚,讓當地再準備一下,他一個月後再過來。
4月,於幼軍如約再次來到襄陽,“他說這次數據比上次清楚多了,這麼看影響還是有的。”李國棟回憶說。
據當時參與考察的一名水利官員轉述,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意思是,只要襄陽拿出證據能說明漢江襄陽段受到了很大影響,國家該補償的,一定會補償。
“我們感覺到,領導很關注這個事。”李國棟說,於領導當時表態,會將襄陽上報的情況跟國務院相關部門反映溝通。
“漢江中下游的城市為南水北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北京的環保組織“綠家園”負責人汪永晨說,“一定要把漢江水位下降的照片給北京人看看,咱用水的時候一定要‘手下留情’。”
■ 同題問答
答題人:襄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郭忠
新京報: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相關工作?其間,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郭忠:從工程正式動工開始,當時我任襄州區委書記。我感觸最深的是,襄陽作為南水北調庫區安置移民地,雖然遇到矛盾和問題很多,但各級政府不講條件、不講代價,將移民工作當做一項政治任務,想方設法將移民安置好。
新京報:你認為當地為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哪些貢獻?
郭忠:自2010年10月移民搬遷入住以來,襄陽市累計接收安置南水北調外遷移民5361戶22855人。
新京報:你認為南水北調工程給當地帶來了哪些改變?
郭忠:丹江口大壩建成加高後,漢江襄陽段的防洪標準大大提高,為襄陽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丹江口大壩加高後,在正常蓄水時也能實現自流灌溉,這有利於改善襄北易旱地區灌溉條件。另外,南水北調工程可以增強節水意識。
新京報:全線通水後,你認為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郭忠:襄陽漢江沿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污水配套管網建設滯後,沿線重點城鎮缺乏污水處理廠及管網不配套,不能發揮效益。
漢江沿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更是滯後,沿江各縣(市)沒有一座標準的垃圾處理場,沿岸垃圾全部是露天堆放,污染十分嚴重,這也急需資金進行治理。同時,我們也希望國家在政策和項目上給予支持。
新京報:當地是怎樣保證水質安全的?
郭忠:襄陽污水排放量的規劃目標是每年7.8億立方米,但我們控制在了5億立方米。我們在漢江沿線城市建成了10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7%。
另外,唐白河是漢江中下游重要支流,因為上游河南地區污染嚴重,水質過去長期處於劣V類狀態,現在,一旦發現水質異常,及時開展聯合排查。
■ 記者手記
有點著急 有點委屈
襄陽人習慣了水多的日子。
除了三國、楚文化、諸葛亮之外,他們最引以為豪的就是稱之為“母親河”的漢江。
漢江江面寬闊,隨處可見在寬闊的江面上嬉游的人們。岸邊,小販租售著游泳用具,人們如同在海灘上一樣在河岸沙地休憩。
在我國大江大河普遍受污染的背景下,一個城市的居民愜意地在江里游泳,這樣的景象並不多見。
“調走的可是我們的水啊!”一名襄陽的基層幹部對記者說。
“是你們的水嗎?”記者問。他笑了笑改口說,“是流經我們的水。”
處於國家戰略和大局的需要,襄陽人支持、服從南水北調工程,但他們不得不去面對、適應水少了之後的複雜情況。
對當地農民來說,灌溉困難已經出現,他們更多認為這是乾旱導致的。江邊釣魚的市民說,現在魚越來越釣不到了,這跟漁民採用電擊方式過度捕撈有關。
但政府官員卻知道,乾旱加蓄水導致了水量減少,各種問題將出現,他們擔心,調水之後這些影響會成為常態。
向省里和中央討補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採訪過程中,地方官員較為小心地註意著說話方式:先說有利影響,再說自己做的工作,最後再說受到的不利影響。
他們講話的措辭也與幾年前不同,他們不再提“盲區”、“受損區”這些概念,而是儘可能維護著與其他城市、省里和中央關係的微妙平衡。
但字裡行間還是能感受到,因為沒有享受到壩區的補償政策,也沒有從下游的補償工程中獲益,襄陽還是有點“委屈”。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感覺到,襄陽雖然的確有點著急,但他們會站在國家層面考慮問題,主動調查研究,主動採取措施,同時也按照國家程式一步步爭取上級的重視。
好在國家也在關注這些問題,相信這座城市不會被遺忘。
新京報記者 金煜 湖北襄陽報導
(原標題:水量減少 襄陽補償博弈)
引用網址: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728/1298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