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建構韌性城市 化災損於無形

建構韌性城市 化災損於無形

中國時報
7月31日深夜高雄的氣爆巨響,驚醒全台被忽視已久的隱形炸彈。因應極端氣候以及未來更多不可知的災難,專家認為,政府應建構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並整合現行多頭馬車的中央防災組織。

7月31日深夜高雄的氣爆巨響,驚醒全台被忽視已久的隱形炸彈。因應極端氣候以及未來更多不可知的災難,專家認為,政府應建構能對抗各種災變的「韌性城市」,並整合現行多頭馬車的中央防災組織。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在立法院請願室舉行專家座談,邀請環境工程、災害防治等專家及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消防署等相關單位進行交流,主題是「由氣爆事件,談如何建構安全、永續與韌性的都市」。

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韌性城市」指的是受外在變動或干擾下,仍能維持運作、盡速恢復,且不只恢復到原有的樣貌,更要因應新的變動,這必須在平時就開始建構。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陸曉筠則以2011年大地震造成145人死亡、百人失蹤的紐西蘭基督城為例,指出災害事發第一步應該是「look around」,檢視並將當地居民意見納入重建規畫,而規畫不是死的,可透過不同事件的發生一步步調整,應從現在開始研擬2030年韌性永續城市的藍圖與行動計畫。

前內政部長、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鴻源指出,台灣救災的問題,在於把每個防災項目分屬於不同部會,如內政部管風災、震災,經濟部管水災、公用氣體與油管災害;但災害類型權責歸屬複雜,如果沒有共通管理架構,無法整合各種災害,台灣欠缺全國性的災後持續運作計畫,及風險評估與減災方案。

他建議,行政院災防辦應併入中央災防會,指定防災政務委員統籌,並指定重要部會設立災害管理司,建構約200人以上的防災社群;同時落實國土規畫,根據各地災害風險及土地容受力,檢討土地使用標的。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回應,組織單一機構是否解決所有問題,須待考量,行政院目前災防工作上主要提升專業,也已將相關規畫送到考試院,希望提升政府部門的災害管理專業能力;內政部消防署則說,第一線消防人員不可能成為專家,若事故處理過程不恰當,有賴環保專家、毒災應變專家及時到現場提供意見。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