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出發 打造韌性都市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4年09月16日綜整前日連載李鴻源、陳亮全、陸曉筠三位教授提出的觀點和建議,邁向「韌性都市」未來方向與策略包括:
確實與前瞻的都市規劃設計
- 盤點並確實瞭解狀況,包括(1)全面性檢視都市基礎設施系統及地下相關管線,包含管線位置及狀況;(2)檢視基礎設施及現有管線周邊之土地使用;(3)建立透明公開之圖資系統;(4)設立具實質執行力之跨部門單位。
- 強化或調整影響都市安全的土地利用、發展模式,將韌性都市規劃納入規範,包括(1)將基礎設施及管線系統納入直轄市、縣(市)區域計畫,不僅基礎設施之量、應包含區位、公共安全等因應計畫;(2) 檢討地下之都市計畫,進行地下空間利用的規劃、管制與營運;將地下之基礎設施納入鄰避設施 (Not in My Back Yard) 之考量;(3)納入市民參與之規劃藍圖。
- 建立以風險為前提之長期(三十、五十年)永續計畫,台灣應藉此事件,正視風險之不確定性,進行都市體檢,提升現有都市的耐災能力,利用土地使用規劃工具減輕災害風險,建立台灣都市之永續發展願景。
國土規劃落實與資訊公開
- 研製與公開高災害潛勢、高風險地區相關圖資,提升全民風險感知:韌性的目的是降低高風險的脆弱度,必須知道何處為高風險、高潛勢地區,高風險不僅災害,也包括永續、汙染和生態等,資訊不僅建置且要公開。
- 利用災害潛勢圖、土地容受力等資訊,檢討土地使用標的、落實國土規劃,明智地利用土地。
防救災組織及能量強化
- 迅速建立權責相符的防救災機構及修訂相關防救災法令:防災的重大問題是缺乏全國性和地區性的防災戰略計畫,也缺乏區域性防災整合對策、政府與重要企業的持續運作計畫、全國性一致的應變指揮架構、國際合作計畫與協同演習機會。並非部會做不好,而是現行的組織、制度或法令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 強化因應未來複合型災害、氣候變遷之統籌、參謀單位(平台):美國FEMA和日本的災害防救大臣就是統籌平台。現行政院的災害防救辦公室人員不多,被賦予的責任與權力不對等,設計的層級也不對。必須由一位全職、全責的政務委員來擔任,專管防救災事務而非兼辦。過去一直把災防辦當作行政院的幕僚單位是錯的,災防辦應屬於參謀單位,給足人力、專業和預算,權責相符,方能真正做事。地方的統籌單位也很重要,依國內目前體制,地方政府雖也有災防辦公室,若地方首長重視,則特別指定一人專門負責防災工作,但多數則交給消防單位去做,事實上災害防救業務不僅消防更包含統籌很多事情,因此這樣的平台或統籌單位非加強不可,不能只做半套。
- 強化對緊急應變(尤其複合型災害)實作的技術、人力等總體能量,尤其地方政府能量:這部份較緊急,應變單位的能力真的要提升。消防人員受的訓練是消防,化學災害時雖有專業環保人員,但第一線到現場的人員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設備?必須強化地方層級的防災能量。災害發生是考驗第一線地方的能力,災防工作應由地方先扛起,美國災防應變也是從town、county、state最後才到FEMA。
民眾參與及教育
建立全民(包括中央、地方、民間組織、企業)因應災害的體系。防災不只靠政府或專家,必須全民動員,做到基礎防災認知、教育、價值觀等改變,加強民眾平日的防災自主訓練,尤其核災。朝向韌性都市,必須全體動員方能達成。
..............................................................................................
綜整所有專家學者和政府機關代表之言論,林盛豐教授、邱文彥委員和余範英董事長提出以下回應與結論:
林教授盛豐(前政務委員)回應:
九二一震後不斷發生的複合性災害,水利署和農委會對於土石流、水災的整個系統愈趨成熟,見證防救災體系不斷提升。我任政務委員時和陳亮全合作,建立重大災害主管單位的SOP,知道中央、地方和各單位欠缺災害管理能力。消防署雖有一套SOP並和國際接軌,但一線的消防單位和地方首長,仍是資訊不足、人力不足、反應不足,這都需要平常研究和整備,目前的不完備也是真正問題所在。
台灣一發生災害就立刻究責,中央、地方各自我保護,真相無法得知。災害應要保全證據,先討論如何復建、幫助災民。建議:(1)高雄是地下管線多的城市,台北的危險又是什麼?可從六都開始進行,依據災害與環境特性,著手韌性都市計畫,在災害發生前改變、做好準備;(2)組織必須調整,行政院災防辦、科技中心、災防會,國家腦袋要整合,相關法令健全並落實管理,第一線消防人員整備要務實。
邱委員文彥:
今天是第一次對話,結論還只是大方向,嘗試歸納六個結論與共識:
一、整合維生系統圖資,加速國土防災整合規劃,速審與公布《國土計畫法》。
二、盤點都市災害風險,修正《都市計畫法》、《都市更新條例》、與建築相關法規,從速建構安全、永續的「韌性都市」。
三、強化災防組織體系,修訂《災害防救法》,整合系統、建立防救災SOP,並強化人員教育、訓練、演練與必要配備。
四、宣導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並加強自主管理及工業安全檢測。
五、修訂工廠與管線安檢相關法規,加強中央監督與地方政府的定期檢測,傾聽民意,研商規劃石化專區及調整產業結構。
六、籌劃第二階段大型研討會,並建立部會對應窗口與行政院整合應對平台,另擇定六都為優先研擬二○三○「韌性都市」之藍圖與示範計畫。
余董事長範英:
謝謝幾位老師的前瞻規劃和比較,部會誠懇地將現況陳述並自我檢討,但猶嫌不足。現在仍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很多事需要細節規劃,一方面要面對當下,一方面要有勇氣的前瞻規劃。不需要非理性的衝突,應把小細節做大、把大題目集中、深入討論。不放棄追究真正的責任歸屬,將有經驗的官員和專業學者的力量結合,今天的討論內容和會議結論,將是下次研討會的基礎,我們將誠摯地邀請民眾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