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這裡不是觀光區 是生活的地方

這裡不是觀光區 是生活的地方

中國時報
土溝是個約莫1700人的小農村,「若要說這個社區有什麼不一樣,就是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六年級後段班的黃鼎堯在土溝生活12年,他回憶當年還是研究生的他,一進土溝要做「社造」,村民一句「你知道一斤米多少錢?你知道台灣農村發生了什麼事?」就打得他說不出話來。

土溝是個約莫1700人的小農村,「若要說這個社區有什麼不一樣,就是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六年級後段班的黃鼎堯在土溝生活12年,他回憶當年還是研究生的他,一進土溝要做「社造」,村民一句「你知道一斤米多少錢?你知道台灣農村發生了什麼事?」就打得他說不出話來。

2005年,在社造史上耳熟能詳的「水牛起厝」,是由土溝居民與學生第一次共同合作。當時南藝大建藝所社區營造組學生廣發英雄帖,邀請各地青年來到土溝working holiday,便受居民質疑,「為什麼是度假」、「好像是土溝服務青年,但難道不應該是青年來加入土溝?」

雖然在執行面上一樣都是「為水牛蓋房子」,但在定義上居民嚴正表態:這裡不是觀光區,而是生活的地方。學生必須調整心態融入地方,才不會做完自己的「創作」拍拍屁股走了,而留下令居民不知所云的藝術品。

在磨合的過程中,學院與草根的衝突不斷,也讓黃鼎堯認知到,農村有自身強悍的能量,大學生學空間、建築,滿腦想「要有型」、「要炫」在土溝是行不通的,「只有認識地方後,學術專業才會有立基土地的深度。」

陳昱良補充,也就是在反覆溝通與體察中,他才明白農村文化中「坐」的意涵,是真正的休息與放鬆。他的作品「坐10分鐘的陶淵明」正是在稻海前以馬賽克專拼貼的大座椅,在創作過程中,他規定居民只可動口聊天,不可幫手,居民參與體現在陪伴駐村創作,而他則將此藝術勞動獻給農民,「因為真正的藝術品還是那片稻海」。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