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壩也行 新建水庫不如與水共生
廖靜蕙 — 2015年01月07日當台灣面臨缺水考驗時,我們需要更了解台灣水庫面臨的困境。成大水利暨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指出,台灣的水文變異非常大,而水庫的目的是減少變異,讓乾季時仍有水可用,但「以傳統思維進行水庫防淤根本無解。」
王筱雯表示,缺水的問題應回歸根本,也就是水價與用水習慣,便宜的水價讓台灣社會忽視水文變遷的環境條件,「忘了水有用盡的一天」。
水價低影響用水習慣
「台灣的水價和其他各國比較起來差太多了,也養成將有水視為天經地義的習慣,沒有水就問為何沒水,卻未反省思考平常是怎麼用水的。」王筱雯表示,台灣常常都在問題或災難發生後,才開始解決問題,使得事倍功半。
過去治水預算幾乎都用於處理淹水問題,如今缺水更反映了台灣嚴苛的環境考驗。在如此嚴峻的考驗下,水利署做了很多努力,仍無法逃避缺水的事實。
「如何解決問題端看我們如何定義問題」王筱雯說,經費永遠都不夠,因此應思考如何將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效力,或是把問題解決的優先次序排出來,除了開源,還有節流,而這是需要全民共同面對。
新建水庫趕不上淤砂量
過去50年間,全世界庫容量可說是快速成長,但並不代表儲水量、供水量或可供使用的水量真有這麼多,反而是過去50年間,全世界大量興建水庫所致。
即便興建水庫的速度已經減緩了,但是水庫淤積的速率卻持續上升,若仍以傳統思維防淤,根本無解,尤其目前可以建庫的壩址越來越少,因此,水庫防淤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新改善,而且現在就要開始。
由於新建水庫越來越不可行,因此既有水庫的永續性功能備受關注。王筱雯說,水庫的永續性意指既有水庫的功能,如防洪、供水,並將環境、生態、社會、景觀等無法計量的功能,同樣納入經濟效益的評估。水庫的永續操作也不能只看現況,而需遠眺未來10年、20年的需要。
不過,全世界在水庫的經濟效益評估仍普遍不足。
尖山埤:空庫排砂太醜?
然而,檢視台灣對待水庫的態度,不難看出矛盾以及誤用之處。王筱雯舉尖山埤水庫為例,台糖早期為製糖用水而興建這座水壩,但2000年後,製糖的需求不再,因而轉型為觀光型的水庫。
觀光型水庫的概念是指以湖光山色吸引遊客,然而,過去因為用水需求,必須保護庫容,於1960年代就已用「空庫排砂」來處理水庫淤積的問題。
空庫排砂是利用汛期前半段將排砂閘門打開,讓大流量、高流速的水,將泥沙帶到下游,以此減緩水庫淤砂,增加庫容量;而汛期下半段,就把閘門關起來,將仍有的大流量儲備,提供接下來的乾季用水。
換句話說,不是將汛期所有的水都儲存下來,而是利用這樣的概念排砂儲水,而且也是最經濟的方式,要比機器開挖、水陸抽離效率高;是台灣少有的以空庫排砂的案例。
但是,泥砂和水從低孔的閘門排出去混濁的現象,卻與景觀和湖光山色的概念背道而馳。台糖管理階層因此決定,要景觀、不排砂,如此一來,庫容高度從原來的30公尺,到現在只剩下6公尺;這時想排砂,排砂口早已被淤泥堵住!為此,只得另花一筆錢調整改善。
尖山埤:環境教育呢?
王筱雯說,其實兩者之間原不違背,透過其學生實際參與撰寫的報告指出,利用管道多元,例如排砂很醜,可選擇短期封閉,不開放參觀;或者開放遊客入內,輔以環境教育,提醒大家珍惜每一滴用水。
另一方面,資料的建立與累積相當重要,這是台灣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一塊。研究人員雖想收集尖山埤的資料,卻赫然發現,空庫排砂這麼多年,居然都沒有下游的資料!也就是這些排出去的砂,對下游的河道造成何種改變,竟然沒有追蹤了解。王筱雯認為相當可惜,但也只能急起直追,嘗試建立監測資料。
缺乏資料就像拼圖少了一塊圖片。阿公店水庫雖於2000年完成更新改善後也持續以空庫排砂來減緩淤沙問題,但僅有近年的資料、而缺乏早期的資料,就較難了解空庫排砂整體效益。
防淤積習有如信用卡消費 馴服河川只能拆壩
「以大型的防砂壩來解決下游的水庫淤積,就像用信用卡消費,這些壩有一天都會滿,等到一天潰壩了,整個壩體後方攔蓄泥砂宣洩而下,問題將十分嚴重。」河相特性受到限制的台灣河川為了爭道是否變得更有野性,值得深思。
雪霸國家公園為了保育櫻花鉤吻鮭,急流勇拆七家灣溪1號壩,這項計畫就是王筱雯與其他學者一同執行。但他不否認,台灣水利工程仍難改慣習,因此停止如信用卡消費的防淤習慣、考慮河相問題拆掉大型的防砂壩,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即使如此 他認為確實有更多壩體需要好好討論,如何予以拆除。
我們除了看到一座水壩,恐怕還得看得更多,然後才能與水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