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藏水於農 水利專家甘俊二談用水(2)蓄水兼滯洪,善用農田面對氣候變遷

藏水於農 水利專家甘俊二談用水(2)蓄水兼滯洪,善用農田面對氣候變遷

林慧貞
甘俊二認為,稻田仍是最佳滯洪池,只是在極端氣候下必須有新思維。一般農民習慣的水田湛水深度大約是6公分,民打開田裡水門,避免稻田淹水,但其實應該關掉水門,讓稻田幫忙蓄水,延長洪峰滯留時間,泡水20公分2、3天,水稻並不會因此死亡

台灣因地形陡峭,年降雨量雖是全球平均值的2.5倍,但有近8成直接流入海底,名列全球第18大缺水國,平均每人分到的水只有世界平均值七分之一,今年遭逢十年大旱,佔了全台水量7成的農業用水再度被檢討,明天立法院將要求經濟部、農委會、科技部,報告水資源調配機制及休耕補償政策,工農搶水問題勢必再度成為焦點。

上下游專訪台灣水利界大師甘俊二,提出藏水於農的概念,本文為系列二,探討農田蓄洪及灌溉原理(閱讀系列一請點選這裡)

擴大單位灌溉面積,讓掌水工睡好覺

農用水除了可補助伏流水、地下水,仍有22%會回到水路,台南市政府近幾年不斷宣傳,嘉南水利會因為雇用了2千多名掌水工,有效調配灌溉用水,因此免於被停灌的命運,但甘俊二認為,面對缺水危機及自由化競爭,高成本的掌水工制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台灣的灌溉制度沿襲日本,以嘉南水利會近7萬公頃轄區為例,烏山頭水庫將水送到南北兩大幹線,再分成27個支線,2022個輪區,經各水利小組分配,最後注入27萬5319個農田坵塊,為了避免盜水,導致水尾用不到水,灌溉順序為由下往上、先左後右。

然而,並非每個農民都種植一樣的作物,稻子較需水,番薯則相對少,掌水工的職責即為調查轄區內的作物,依不同需水量,調度灌溉順序和出水量,若精密規劃,可省下三分之一計畫用水。

但掌水工越多,代表耕作成本越高,為了精密控制水量,嘉南掌水工平均一小時又20分鐘開關水門一次,每天需重複18次,關鍵在於台灣農田灌溉以50公頃為一區來規劃,最小單位為一個坵塊,只有0.25公頃,且因太過零碎,溢流的灌溉水無法繼續到下一個坵塊,直接進入排水溝。

事實上,甘俊二就是協助嘉南水利會規劃精密灌溉系統的大功臣,1976年他也曾到印尼協助規劃水庫配水系統,灌溉30萬公頃農地,平均每公頃只要用掉8204噸農用水,嘉南農田每公頃卻要花1.3萬公噸。他解釋,因為印尼以6千公頃為單位配水,上游溢流出的灌溉水,可隨著坡度順流,「印尼掌水工只有領錢時見得到人。」

他建議台灣擴大農田灌溉單位到6公頃,不僅可讓水順流灌溉,開關水門時間也可延長到32小時一次,省下一半以上成本,「掌水工可以睡個好覺。」

甘俊二說,日本近年也在研擬,把灌溉單位從0.25公頃擴大到2公頃,雖然調整灌溉制度是大工程,但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時,或許可以考慮融進這個概念,鼓勵集中農地、規劃作物區位,甚至把田埂換成土堤,重新分配水路,也方便大型農機進出。

農田迴歸水再利用,可供六輕兩倍水量

除了擴大單位灌溉面積,溢流的灌溉水也可作為工業用水來源。甘俊二規劃,在農地原先大排水管旁,建造淺層阻水牆,截留水田橫向外流的灌溉水,引入蓄水池,再媒合用水端計量收費,例如工業單位就可花錢淨化農業迴歸水;蓄水池可以是現有埤塘,或乾脆找一塊農田。

甘俊二研究,六輕在沿海的工業區,每天需水量約34萬噸,相當於每年1.24億噸,光是濁水幹線農田迴歸水,就有2.8~3.2億噸,足以供應六輕2倍以上需求。

不只農田,工業區也有責任蓄水,甘俊二指出,台南科學園區位處低窪,下雨就有淹水疑慮,其實只要挖個蓄水池,蓄流洪水,至少能灌溉周邊500公頃玉米田,一兼二顧。「人一定無法勝天,我們該想的是如何蓄流,解決災害。」

image007

圖片提供/甘俊二

颱風天關掉水門,讓稻田幫忙吸水

不過說到蓄水,稻田仍是最佳滯洪池,只是在極端氣候下必須有新思維。甘俊二說,一般農民習慣的水田湛水深度大約是6公分,俗稱「淹腳目」的高度,但其實包括日本在內,許多國家早已開始研究25公分的深水灌溉,颱風天時,政府習慣叫農民打開田裡水門,避免稻田淹水,但其實應該關掉水門,讓稻田幫忙蓄水,延長洪峰滯留時間,泡水20公分2、3天,水稻並不會因此死亡。

面對台灣非旱即澇的極端氣候,經濟部、農委會及相關學者早已針對調水機制做了數十篇研究報告,其中調撥農用水最大的共通點為「農業耐受性大」,然而,農業的耐受性除了發揮在停灌休耕,政府部門能否找出更長遠的利用方法,同時要求工業、民生部門尋找替代水源、付出該有的代價,不僅攸關下一代的命運,也考驗人們對於用水正義的態度。

引用來源:上下游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