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參與新北韌性
賴偉傑 賴榮孝 許名輝 楊順美 — 2015年03月09日韌性都市的概念強調環境是動態,不穩定已是常態,都必須有能力應對,且不斷因應變化的衝擊。對於氣候變遷、災害、經濟不景氣,都要找到出路。公民團體有相當的意願加入,應該重視社會中的能量,由下而上並不只是監督、參與,而是更能夠分工與承擔,這樣社會的力量才能發揮。
本座談亦邀請關心新北市永續與環境安全的民間團體共同與會, 期許參與新北邁向韌性的過程, 並提供民間建議:
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希望分享三個故事與例子:第一,前年我到成都,和當地NGO討論垃圾問題,突然發生大地震,當時一旁看民間團體與政府救災的過程,政府展現強大的國家力量,而發現深山的人,災時其實不需要外面的人救援。深山自給自足小農和當地的生態文化歷史,都自有其一套生活模式,不需要外面援助。
第二,2009年雲南發生旱災,當地有個NGO在旱災的前幾年就開始做當地的防災地圖,他們不是教民眾如何做防災地圖,而是請他們講這輩子遇到哪些災害印象深刻,一起討論哪些災害優先處理、如何應對。台灣救災越來越科層化,不一定適合每個地方,而是要創造自己對救災防災的認知。
第三,去年高雄氣爆,高雄市政府又收到一堆礦泉水和泡麵,而災區生活機能並未喪失,顯然不符合災區需求。現大家已漸有災害的社會意識,可是每個人仍對災害的認知非常制式且模糊。韌性城市的規劃中,社區大學是個不錯的平台,由下而上沙盤推演,瞭解自己所在的地方會碰到的災害與問題,認知風險與我們共生,當問題來時大家才會更誠懇地去面對。
應注意各地分散式能源的推動及如何與防災結合有必要性。綠色經濟沒有納入很可惜,若新北市願意思考綠色經濟、韌性、保險等結合,對未來城市競爭會是一亮點。
韌性城市的機制中,除了硬體、軟體外,中間仍需要有韌體做為驅動,公民的參與需要透過設計規劃,加上社會支持體系,就會是一個完善的過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政府與民間團體是夥伴關係,是合作而非與政府、企業對立。期待新北市政府做為典範,把公民團體當夥伴、一起做事。溼地保育正式實施的過程中,新北市政府有無機會從政策法規的彈性著手,五股溼地若可以委託民間團體管理,政府可以監督,民間可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貢獻,這也是未來民間團體與政府,在韌性永續城市可以合作的面向。
又如全國能源會議,很遺憾無法達到共識,後續如何和政府一起推動,透過教育方式落實到民眾生活最基層的韌性認識。
許名輝(宜蘭人文基金會執行長)
應注意以3C通訊裝置做為應變措施,災時災區基地台通常斷電斷訊, APP、LINE很可能無法發揮功能。
核電廠除役後會產生數量相當可怕的燃料棒及核廢料,前經濟部長張家祝任內積極推動核廢料處理的專責機構,然因政治不永續,這樣好的政策現仍停留在行政院。核廢料處置的技術為其次,處理過程的共識凝聚更重要,不應跳過人民參與做片面的菁英決策,希望行政院和立法院能重視。
韌性城市概念之前沒接觸、較陌生。不信任是因不知道規劃是否有效,未來韌性城市規劃必須考量,與不需政治永續的NGO作夥伴,長期關注相關議題。
楊順美(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總幹事)
韌性都市規劃與願景和國家的福利政策相關。韌性城市是全民參與共事的結果,更應該內化為生活的文化。民眾參與是韌性都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建議將來透過更多教育、環境認識的機會,讓更多人能瞭解韌性都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