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抗旱專題] 李鴻源-政府決策制度必須跨域整合

[抗旱專題] 李鴻源-政府決策制度必須跨域整合

李鴻源
政府的運作方式要改變。面對極端氣候的任何決策,都是跨專業、跨部會。我於內政部長任內強力推動總合治水、海綿城市和低衝擊開發等,都是以都市設計手段進行防洪整合。

在台灣,治水的人不懂都市計劃,都市計劃專家又不見得懂水利,部會也各有專業,因此,規劃過程中的跨領域整合愈形重要。但中央部會的整合規劃,最終必須下放到地方政府執行,落實低衝擊開發至少涉及四局處,經費怎麼編?專家、委員怎麼找?看起來都是小事,執行起來都是大事。政治需要專業支撐,決策要有科學依據。走向明日台灣,不論政府或民間,切記整合、協調、執行是必要關鍵。

就農、工、民用水談水價與水效率

今天的氛圍是大家不敢談水價,是政治風暴。不談水價,就沒有節水的產業,思考邏輯都是政府補貼,每一次都是從農業調水,農戶休耕。農戶有補貼,但農戶後的產業鏈造成民怨。水調去工業用,工業賺錢,但錢沒有回到農戶,是不公平的。

台灣農業用水將近七成,是合理的用水。若農業用水調出兩成,並不缺水。要調農業用水,就要談農地釋出。若計劃釋出兩成農地,就會移轉兩成的水。這工作並非農委會、水利署來做。釋出農地若和都市計劃結合就會變成高價值建地。地主擁有土地,土地價值增加是天經地義。同時政府也要掌握一部分利潤,政府把利潤拿來建設精緻農業、建設最好的學校、基礎建設,還可以補貼願意回鄉種田的都會區年輕人,保障有和都會區一樣的收入。其他壓力會隨之減少,台北房價問題、農村社會問題、隔代教養問題都可解決。

民生用水合理的水價,我估計一度二十五到三十元間,現在賣七到十元不等,政府每賣一度水都在賠錢。國際水協會二○○九年統計,台北人一天耗水量三百五十二公升,荷蘭人一天耗水量一百二十八公升,丹麥人一天耗水量一百二十公升。我們根本沒資格談缺水。每天每人用水量二百五十公升,一家四口一天在一千公升以內,就保障水價;超過一千公升,一度就收二十幾元。營建署可以說,明年開始新建案沒有用節水設施,不發使用執照;老建築物五年內換成節水措施,中央政府出五十五%,地方政府出三十%,一般民眾出二十五%,這二十五%還可以減稅、貸款。

工業用水,以台積電為例,一天用水量三十萬噸,相當於一個彰化縣用水量。四年多前投資五千萬,水回收近九成,一年省下的水費超過一億。台積電的例子說明,工業局應開始規範新工廠要九成水回收,否則不發執照;舊工廠三年內也要水回收九成。但別擔心,有銀行貸款、有工研院協助。荷蘭一九七○到一九八○年就要求工業水回收到八成,同時間荷蘭的工業產值增加三倍。技術台灣都有,關鍵就在水價。水價上不來、產業不願投資,這口飯我們沒賺到。台灣的研究少,科技部幾乎沒有經費投入。科研沒有投入旱的領域,是最根本的問題。政府提出完整的配套,一般民眾或工廠就不會跳腳。胡蘿蔔外還要有棒子,道德勸說外要有法律,節水產業出來,有省水,有就業,這就是以色列和新加坡在做的。

農、工搶水 繫於國土承載

竹科、南科只要缺水五十%,一天的損失都是二十億、三十億。缺水不但不便,也會對經濟產值造成很大困擾。水是國家的命脈。很多工業區設在不對的地方,與農民搶水,這都是國土規劃的問題。

水利單位辛苦清淤,但清淤的效果,只是讓水庫淤滿的速度延後。台灣水庫到二○三○年剩下一半的庫容,籌碼越來越少,旱災頻率越來越高。我希望政府組一個委員會,提升到副院長層級,各部會定出短、中、長期目標,真正地整合協調。目標定在一百二十年,是對自己太好。希望下次缺水時,我們已經做好萬全準備。

引用來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