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解出口困境 兩岸都要調結構

解出口困境 兩岸都要調結構

譚瑾瑜
對應中國大陸今年6月出口止跌反轉成長2.1%,並順利達成上半年經濟成長率保7目標的表現,台灣出口不但連續5個月衰退,6月出口更是大幅衰退13.9%,創下近6年來最大減幅,開始擔憂今年經濟成長率保3將產生變數。在當前國際經濟局勢不振之際,兩岸都在尋找穩定經濟成長之道。

對應中國大陸今年6月出口止跌反轉成長2.1%,並順利達成上半年經濟成長率保7目標的表現,台灣出口不但連續5個月衰退,6月出口更是大幅衰退 13.9%,創下近6年來最大減幅,開始擔憂今年經濟成長率保3將產生變數。在當前國際經濟局勢不振之際,兩岸都在尋找穩定經濟成長之道。

著手促投資與消費

外貿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出口不振自然會影響經濟成長,馬英九總統責成毛治國院長緊急召開會議,要求兩周內速提因應出口不振對策。報載會中許多專家直指短期促進出口無望,認為國際景氣低迷造成的全球需求不振,難從自身促進出口即可改善,建議轉從促進投資及消費著手。

政府面對全球景氣不振,促進出口及提升內需的短期應急措施仍然該做,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盡速面對沉痾,提出中長期經濟對策,改善出口,促進經濟成長,才是善盡政府職責的態度。

大陸近來積極提出經濟改革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的態度,值得台灣借鏡。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連續降準2次及降息4次,努力營造資金寬鬆環境,順利運用貨幣工具提供人民幣穩定波動的空間,鼓勵投資。

此 外,為了因應新常態,大陸提出中長期調結構的具體措施,包括推動自貿區試點推動服務業自由化、實踐城鎮化擴大內需、提出《中國製造2025》帶動產業升 級,並透過提出亞投行及一帶一路戰略,提升自身基礎建設產能。上述中長期政策若能落實,大陸可在調結構過程中,成功擴大內需及外需成長。

大陸已明確看到自己產業結構的不足及改革方向,台灣則必須面對主力產業逐漸與大陸短兵相接的事實,提出因應之道,才有可能改善出口競爭力。

台灣近年來光學器材、化學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等出口至大陸金額已減緩,今年以來電子產業出口至大陸也衰退,大陸當地原物料替代、技術取代多有所見,這才是出口衰退的最大警訊。

台 灣製造業要能突破紅色供應鏈的衝擊,進而繼續在大陸市場維繫競爭力,只有掌握技術持續升級一途,別無他法。德國工業4.0以物聯網為核心,致力改善工業發 展效率以根留德國,台灣也應當效法並思索物聯網經濟在生產力4.0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全面升級因應日趨嚴峻的國際出口競爭環境。

事實上,要解決台灣出口困境,不只是既有產業的轉型升級,而且是新產業的培養,必須以創新前瞻的技術研發,帶動下世紀的生產力經濟,才能抓到當前兩岸及全球之新需求,創造新的出口能量。

服務業加快自由化

建 議台灣可考慮以綠色、智慧、華文做為思考核心,在低碳經濟及綠能產業、醫療及健康產業、新農業及生物經濟、循環經濟、防災工程、智慧城市、銀髮經濟、物聯 網、華文數位、電子商務及文創產業等新興產業中,規畫台灣中長期新產業優勢,並在這過程中協助年輕創業者投入,建構新創產業友善環境,改善台灣產業青黃不 接的年齡斷層。

此外,台灣要解決出口困境,也要調結構,重點是促進服務業進一步自由化,而非只有製造業升級。無論是金融服務業、物流業等傳 統服務業發展,或是上述醫療及健康產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服務業。當前無法拓展的最主要原因,都在於相關法令沒有與時俱進同步鬆綁。有鑑於兩岸在服務業發 展上有許多需求及合作之處,應當積極運用兩岸平台,解決台灣服務業進駐大陸發展及合作的障礙,並在這過程中促進服務業發展以及台灣服務貿易出口。

兩岸都有促進出口、提升成長的壓力,而治本藥方事實上都是調結構。大陸已經度過上半年出口負成長及保七的關鍵時刻,台灣應當正視出口及經濟成長壓力,研擬具體政策以資因應。在調結構中,提升製造業出口競爭力之餘,同步拓展服務貿易出口,才是治本之道。

(作者為台經院兩岸中心副主任)

引用來源:譚瑾瑜,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