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成立主權基金不能再蹉跎

成立主權基金不能再蹉跎

中國時報
面對經濟困境,國發會彙整相關部會意見,提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聚焦於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三面向,並納入立即可著手推動的創新措施,意圖扭轉過去出口代工低毛利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其亮點在促進投資,包括擴大公共投資、吸引民間投資、協助企業取得投資併購資金等。但多年來政府受困入不敷出、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外資對台卻步,輿論一般認為擴張性政策是「虛應故事」。

面對經濟困境,國發會彙整相關部會意見,提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聚焦於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三面向,並納入立即可著手推動的創新措施,意圖扭轉過去出口代工低毛利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其亮點在促進投資,包括擴大公共投資、吸引民間投資、協助企業取得投資併購資金等。但多年來政府受困入不敷出、民間投資意願低落、外資對台卻步,輿論一般認為擴張性政策是「虛應故事」。

不過,國發會首度提出研議成立主權基金,這是突破性的新政策,有機會為政府開拓更多財源,以帶動投資。過去,行政院及立法院對是否應成立主權基金曾討論過很久,但始終未形成共識。這次是政府首度明確在政策內寫下要「研議成立」,顯示政府終於開始誠實面對財政困窘問題,因而出現新思維、新決斷。依據目前政治文化,「研議」之路可能非常艱困,我們基於國家長期利益,願意提出若干建言。

在全球化浪潮下,活化國家資產運用以配合國家政策任務考量下,近幾十年來不管是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主權基金的設立已蔚為風潮,如北歐的挪威、芬蘭;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而2011年後成立的例如,義大利、俄羅斯、外蒙古、甘納、墨西哥。美國有好幾個州也有成立類似的機構。

根據統計,主權基金總資產在2014年上半年約為22兆美元,約占全球總管理資產的10%。而在實際運作與管理上,目前全球的主權基金已在國際貨幣基金下,設立一個自治管理機構,有超過30個國家參與。為了讓主權基金的設立具有可靠度,同時也讓其管理更加透明,2008年這個自治管理機構更制訂「聖地牙哥原則」加以規範。顯見主權基金的設置與管理,已非單純從單一國家思維出發,而是具有國際互助及合作考量,並力求適度的公開透明。

面對國際浪潮,同時也基於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的思考,成立主權基金絕對有其必要。特別是台灣正處於經濟停滯、產業無法升級轉型的困局,如何整合政府資源,妥善管理與運用,是政府首要面對的。若能藉由主權基金的設立,突破此一困局,將幫助台灣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

主權基金的報酬率往往帶給國家很好的收益,可以解決財政的窘境。以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為例,過去10年的平均報酬率是13%。世界最大的挪威主權基金達8900億美元,去年報酬率高達7.6%。如果我國能籌組4000億美元的基金,報酬率10%,一年將產生400億美元,用匯率30:1換算,將有1兆2000億新台幣。我國去年歲出近兩兆,赤字兩千多億新台幣。有此收入,是大旱之逢甘霖。對於當前政府受限於財源,推動政策綁手綁腳的窘境,主權基金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檢討目前四大基金分散委託國內外專業機構操盤,獨立作戰,沒有整合的策略,委託金額頂多近百億台幣,績效有限。尤其對內委託投資國內證券時,面對台灣淺碟的投資市場,往往最後變成自己打自己,或者是保守的維持固定績效。反之若能整合資源,選擇一流的國際專業團隊操作,走出去可在國際舞台上發揮績效,化解內耗的情況。

如何組具國際觀的一流團隊來運作主權基金,其實不是難事,台灣人才濟濟,有許多投資專家在國際一流的企業工作,政府應該要想辦法網羅這些人材,組成專責的經營與投資團隊,負責主權基金運作,同時結合政府戰略布局,為台灣轉型升級鋪路。

主權基金除了證券金融投資,也可作產業投資進行併購。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都以中小企業為主,靈活反應迅速的特質,創造無數跌破專家眼鏡的奇蹟。但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浪潮,除非能掌握關鍵技術,否則台灣的中小企業很難在國際市場中搶占重要地位。未來企業要轉型升級,併購將是關鍵之一。與此類似,目前許多台商面臨接班的問題,台商二代寧可創業不願接班傳統產業,讓台商企業的承傳面臨極大挑戰。若政府透過主權基金打造併購平台,主動讓合適的企業結合,一方面解決台商承傳的窘境,另一方面也能輔佐有企圖心的企業,協助台商轉型升級,進而打造台商自主供應鏈、擴大經營規模,轉型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才有機會打全球盃。

新興亞洲國家成長快速,且極具成長潛力,而這些國家的企業價格相對便宜,正是台灣產業併購布局的好時間,一旦等到他們成長起來,或是被大陸捷足先登,台灣就沒機會了。面對挑戰,台灣要再創繁榮,主權基金是不可多得的方式,請政府展現決心,央行也應該有新思維,不要再蹉跎了!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