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蚊不如一劍!防治登革熱,劍水蚤放養效果佳
一天可吃20~40隻孑孓
劍水蚤是一種浮游性的水生微型甲殼綱動物,廣泛分佈在海洋和淡水湖泊、緩慢河流,五年前,蔡坤憲到野外採集時,發現一個適合斑蚊繁殖的水桶,竟然採不到孑孓,回研究室分析水體,發現裡面有許多一點一點的浮游生物,他試著將蚊子幼蟲丟進去,隔天竟被吃光光,後來才知道這個小生物就是孑孓殺手劍水蚤,開啓後續一系列的研究。
蔡坤憲解釋,劍水蚤棲息的地方和斑蚊幼蟲很相似,都是陰暗、靜止、乾淨的水域,有些劍水蚤吃素,有的吃葷,其中「中劍水蚤」捕食孑孓的功力驚人,成熟個體平均一天可吃20~40隻,就算吃飽了,還是會繼續攻擊孑孓,而且專挑埃及斑蚊、白線斑紋一齡或二齡幼蟲,正好都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
台灣登革熱病例大部份集中在北回歸線以南,台大團隊和台南、高雄地方政府合作,在水溝和容易積水的地下室,放養劍水蚤,短短半年間,孑孓孳生率便從55.2%,降到10.3%,成效非常顯著。
除了吃斑蚊,劍水蚤也吃瘧蚊和家蚊,「但就像是滷肉飯和牛排的差別,斑蚊營養高又好吃,像是牛排,劍水蚤比較喜歡吃。」(圖:白線斑紋成蟲)
劍水蚤對環境適應力強
衛福部先前也曾經嘗試生物防治法,放養食蚊魚、孔雀魚、大肚魚吃孑孓,不過相較之下,劍水蚤更「耐操」,可以棲息在pH 5~9的弱酸到弱鹼水域,耐溫0~40度,且抵抗農藥的能力比許多幼蟲高,最重要的是防治費用便宜,方法又簡便,只要餵食藻類和蝦片蛋白,一個200公升的水桶,可以養出5~10萬隻劍水蚤。
研究計劃結束後,台大團隊持續和高雄市政府合作,除了培養劍水蚤當種原,還指導當地人自己放養、培育,台南、屏東政府也都躍躍欲試。
但這麼厲害的繁殖力,放養到野外是否對生態造成衝擊?蔡坤憲說,研究團隊當初也有考慮到這點,後來發現劍水蚤在野外本就有一定數量,且會被魚類吃掉,若孑孓被吃光了,劍水蚤的族群數會自然下降,但不會完全滅絕,而是靠著攝食其他生物維持一定的數量,放養對生態影響很低。
蔡坤憲指出,根據國內研究報告,蚊蟲已經對殺蟲劑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九種常用的殺蟲劑成分,已有八種產生程度不等的抗藥性;國際上雖然有釋放「不孕蚊」或「基改蚊子」的方法,抑制斑蚊數量,「但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難保斑蚊不會變種,影響生態環境。」生物防治環保又不會產生抗藥性,值得深入發展。(圖:劍水蚤捕食孑孓)
生物防治法,搭配蓋斑鬥魚、精油效果佳
不過劍水蚤要長到成蟲才有強烈捕食能力,約需7.5~8.5天,且受限體型,大約只能捕食一齡或二齡階段的孑孓(一齡約10天),再長大一點,劍水蚤就吃不動了,因此蔡坤憲建議,可以適時搭配其他魚類一起防治。
此外,土肉桂或柳杉提煉的精油,可以降低孑孓的活動力,若適時添加,可以讓劍水蚤捕食效率提高2~5成。
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登革熱疫情也升溫,但放養劍水蚤不能等到登革熱爆發才開始,「生物防治是平常的事,」蔡坤憲說,劍水蚤放養後,大約2、3個月會達到穩定狀態,適合用在地下室或田間儲水桶等無法排除積水的地方,至於居家的盆栽、水溝,平常就要做好清潔衛生,倒掉積水或加裝網目小的鐵網,避免變成蚊子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