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諾貝爾大師提霍勒給台灣的啟發

諾貝爾大師提霍勒給台灣的啟發

聯合報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來台,在台北場的講題是「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台中場的講題是「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之後分別與台灣重要的學者、企業、金融界座談,探討全球金融風險與產業競爭。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irole)來台,在台北場的講題是「氣候變遷與公共政策」,台中場的講題是「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之後分別與台灣重要的學者、企業、金融界座談,探討全球金融風險與產業競爭。

提霍勒自1981年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博士學位後,平均大約五年,專注於一個領域,寫出十篇左右的論文,然後將這些論文改編成教科書。這些領域包括產業經濟學、政府採購與管制、心理學、財務理論、銀行監理、總體經濟學,以及如何解決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的談判僵局。提霍勒的研究涵蓋面之廣之深,在同輩經濟學家中,無人能出其右。而在這麼多領域中,瑞典皇家科學院特別推崇他「幫助我們了解,如何管制具有獨占力量的公司」,也就是他在「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上所做的貢獻。

管制經濟學與公平交易法並非新領域,提霍勒是將賽局理論的推理方式,放入政府管制廠商的情境中,強調政府要先了解企業的利益,並預先考慮企業的因應方式。在提霍勒這代學者之前,對於政府該不該干預市場,學者常依意識型態而做結論。提霍勒並不認為市場萬能,因為像資訊不對稱、外部效果、與自然獨占這些情形,都會讓市場失能。但是提霍勒也不認為,政府干預後,問題就能解決;畢竟政府是由人所組成,官員的誘因未必與社會利益一致。提霍勒強調,每個問題都不相同,他無法提供萬用處方。雖然提霍勒沒有萬用處方,但他的研究方法是有SOP可循的。首先,他先了解特定產業的特性與其中的爭議,然後用賽局理論的工具,分析政府不干預與干預的差別,最後,他提出能讓政府了解的政策建議。例如,京都議定書簽署國於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談判破裂後,他分析談判沒有進展的原因,是各國對於如何衡量與管制排放量沒有共識、各國政府缺乏使命感,以及彼此缺乏互信。然後,他極力呼籲,千萬不能因此而將談判拖延到2020年,原因是拖延不僅使各國在未來幾年缺乏降低排放量的誘因,甚至會讓這幾年排放量上升的國家,在2020年的談判中,占到更多好處。他以賽局模型,嚴謹地說明他的看法後,再以淺顯的文字,提出他的政策「路徑圖」,其中包括談判的規則、如何處理已開發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爭議、要用碳稅還是碳權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提霍勒務實的一面。

提霍勒的老師麥斯金是2007年諾貝爾獎三位得主之一,主要貢獻是機制設計,也就是透過設計賽局,來達到所要的結果;其中兩個關鍵條件,是機制需能吸引人參與,並且與參與者的誘因相容。提霍勒所設計的路徑圖,就是個機制,如果機制無法提供與各國利益相容的誘因,光憑道德訴求,絕對無法改變大家的行為。

許多人憂心台灣的經濟,政府雖不斷推出新的政策,但往往遇到批評與反彈後,官員便無力為政策辯護,即使勉強推行,也無法達到好的結果。負面回饋持續累積,使政府官員日趨保守,但求無過,不敢求功。雖然經濟學家對於政府能否應付景氣循環,有不同看法,但大家應該都同意,有效率的政府是有助於經濟的。要提升政府效能,我們應可從提霍勒的思考方式,得到一些啟發。他的中心思想是,任何政策一定要能考慮到受影響者的誘因。這些受影響者,除了自身利益受到政策影響的人,也還包含執行者;要學習提霍勒教授的思想,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只要記得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事情,並做出正確的反應,政府政策才有成功的可能。

中央社訊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0696.aspx#.VicHutIrJpQ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霍勒(Jean Torile)20日在亞洲大學演講,臺北大學校長何志欽、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紀志毅座談,話題圍繞氣候變遷、敘利亞難民,以及企業水平整合、垂直整合的影響等問題。

亞大校長蔡進發校長關心如何使用產業經濟學及賽局理論,分析氣候變遷的問題。提霍勒教授回應說,我們可以使用賽局理論來分析氣候變遷,廠商在排放二氧化碳時,是全世界共同承擔;若廠商必須負擔百分之百的成本,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時,廠商可能會期待別人減排,自己卻不這麼做,此即為不平衡的賽局理論。

提霍勒教授進一步說明,經濟學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就是要對碳制定價格,一種為碳稅,另一種為總量管制與交易的機制,此機制即去計算碳排放的總量,制定碳排放交易的許可。若廠商需要排放碳,需花費購買許可;若不需要排放碳,可透過販售碳排放的許可來獲利。經濟學家的結論是,每個國家均應制定較高的碳價,並設定轉移的機制。

「關於敘利亞難民的問題,其他國家與地區該如何看待?」蔡校長提問,霍勒教授答說,移民是國家的機會,因為移民當中包括了專業的勞動力,並且會增加稅收。移民對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德國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移民有助於改善這個問題;政府必須接納移民,並協助就業,否則移民會變成社會動亂的原因。

劉憶如教授問:「日月光與矽品分別是世界上最大與的三大的晶片封裝廠,其水平整合後是否有優勢?」前一陣子,鴻海試圖進行「垂直整合」則沒有成功。提霍勒教授答說,兩家公司進行水平整合必須考慮是否對於價格有所影響,垂直整合要看是否有阻絕市場的危險。有時「惡意併購」而言有時是好事,尤其被併購的公司原來就管理不善,但究竟好或不好要視個別案例而定。

何志欽校長說,美國實行好幾期的貨幣寬鬆政策,造成利率較低,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提霍勒教授答說,國家應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但不是無所不在,不需要插手經濟,只需制定規則,並擔任裁判的角色。

「美國與中國分別組成各自的自由貿易聯盟,台灣處在中間地帶,應如何因應?」提霍勒教授再度回應說,許多人反對自由貿易,尤其是輸家特別想抵制自由貿易;在西方,自由貿易是有益的,因為有效率的公司反而會成長;但沒效率的公司反而會造成失業。提供勞方的訓練,對於自由貿易之實施是很重要的。數位時代之後取代了很多工作,以後可能不需要那麼多博士,因為都可以由電腦來進行分析。很多舊有的工作逐漸消失當中,我們必須把自己準備好,因應好未來。

紀志毅教授提到,台灣政府習慣選擇具有發展之產業給予支持,以大師的觀點,這樣的方式成功機率高不高?

提霍勒教授答說,政府的一些補助產業政策的確是有效的,但很多產業政策是不公平的,可能會造成產業政策的失敗;若政府手中掌握的資訊不足,可能會造成制定政策的不公平。大部份經濟學家都是反對產業政策的,但不管喜不喜歡,產業政策一定會存在。如何制定良好的產業政策?第一,應有獨立的產業專家意見來協助制定政策;第二,需要不斷做評估;第三,補助特定產業時,不要偏袒任何公司;第四,需要制定落日政策,若政策的方向是有錯的,應有退場機制。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