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貶值救經濟 卻貶損了國家價值

貶值救經濟 卻貶損了國家價值

中國時報社論
就長期趨勢觀察,台灣股市逐漸走弱,不但不及大陸及亞洲四小龍其他國家與地區火紅,甚至已落入邊緣化地位。台股自1990年創下12682高點後,25年來僅少數幾次曇花一現破萬點,始終沒有更好的表現。2003年起台股新上市(IPO)案件急速減少,今年更形萎縮,前3季累計只有16家上市公司加入資本市場,籌資金額3408億元。

就長期趨勢觀察,台灣股市逐漸走弱,不但不及大陸及亞洲四小龍其他國家與地區火紅,甚至已落入邊緣化地位。台股自1990年創下12682高點後,25年來僅少數幾次曇花一現破萬點,始終沒有更好的表現。2003年起台股新上市(IPO)案件急速減少,今年更形萎縮,前3季累計只有16家上市公司加入資本市場,籌資金額3408億元。

台股走弱、周邊國家地區相對走強,已迫使台資企業開始選擇在海外掛牌上市籌募資金。更堪憂的是,最近十幾年來台股成交量持續萎縮,周轉率下滑、本益比壓低之下,很多公司本益比(PE ratio)都跌到10倍左右。8月底有一半上市公司股價低於淨值。

台股走弱,也造成台灣金融投資資金向外流出,金額愈來愈大,金融專業人才也紛紛外流香港、新加坡。台股不振,千夫所指,原以孱弱的台灣資本市場,結構性問題尚未改善,證所稅加稅效應更嚇跑了中實戶及大戶,讓台股成交量從原來每日破千億更加萎縮。現在證所稅雖然幾乎恢復成原狀,但資金並沒有完全回來。相對於近期眾多國家股市已經反彈或創新高,更凸顯台股的悲情。

大陸過去幾年隨著經濟高速成長,養肥了不少公司,雖然今年中有股災肆虐,但資本市場已成長茁壯,開始向外擴張地盤,進行募資、併購、挖角。長期低迷的台股,更讓台灣的人才、企業、技術成為其吸星的對象,大陸新興半導體紫光集團日前就成功挖角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出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由於半導體產業占台灣產值12.16%,占出口比重23.36%,占台股市值高達23%。此事非同小可,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表示,搶救台灣半導體產業大作戰已是「國安問題」,只是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政府作為。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去年年中以來,受美國量化寬鬆退場後可能升息的影響,人民幣開始停止一路升值的走勢,今年8月中人民幣一口氣對美元貶值3%,引起全球震撼。可是相同的問題,迄今新台幣對美元已經貶值近10%。在人民幣相對新台幣是升值以及面對中資企業平均50、60倍高本益比與高市值情形下,台灣上市公司對陸資或外國企業來說,已經處於相對便宜、值得收購的歷史低點。

兩岸資本市場一消一長,如何推升台灣企業的股價,及抵擋大陸收買高階人才及技術,這是我們眼前不能不克服的大挑戰。我們看到金管會去年開始推動數位化金融環境3.0,活絡台灣證券市場,營造有利發展數位金融之環境,協助金融服務業推動金融創新。今年以來也在證券市場進行揚升計畫,提升國際競爭力。6月1日股價、股票類期貨漲跌幅擴大為10%,並放寬當日沖銷交易之標的範圍。

而推動金融進口替代政策,推展國際板債券(含寶島債)及開放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 Offshore Securities Unit)企圖吸引國外法人或個人到本國證券商進行投資活動。這些政策顯示金管會的努力,但頗有孤臣無力可回天之感。

但這不是說政府就無計可施,扭轉貶值的匯率至少是個足以防守的措施。過去幾年央行匯率政策有守有節,可是今年以來出口表現太差,造成連數黑,拖累今年經濟成長可能勉強保1。出口產業一再倡議貶值救出口,而且要貶贏韓國才有效用,因此多少引導了央行最近的貶值行為。

但我們要提醒央行,匯率政策是雙面刃,貶值可以讓台灣產品相對便宜,促進出口競爭力,卻也增加了進口成本。雖然因為油價等原物料今年的價格持續在低檔徘徊,進口成本增加有限,但是如前所述,貶值的副作用,使得台幣計價的資產,包括我們的股票、台幣支付的薪水、國人的財產都縮水變得便宜。

從1990年代,我們經歷了人民幣兌換新台幣的3:1,然後4:1,到最近的5.1:1,台幣愈來愈不值錢,真是情何以堪?也難怪當大陸公司祭出金額相同,幣別不同的薪水來台挖角,我們越來越難抵擋。美國財政部匯率報告多年來首次對我國匯率政策提出指責,認為我國央行殺尾盤的動作貶抑了台幣匯率,甚至統計今年頭7個月中有多達75%的時間,於交易時段的最後1小時進場賣出台幣以阻升匯率。該報告也指出,新台幣有17.5%的升值空間。

資本市場是國家經濟價值的鏡子,一個國家貨幣愈貴、股票愈貴,國家價值就愈高,台股走低的趨勢代表台灣的國家價值愈來愈低,貶值救經濟只有短期效果,卻長期貶低貨幣、股票,甚至國家的價值,是否允當,央行與國人允宜檢討。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社論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